一個越議越熱的社會問題
寫在前面:電視劇《蝸居》在東方衛視(此前在北京、上海地方頻道熱播)播映后,引發了收視熱潮,但同樣也引發爭議。我們在這里刊發記者撰寫的“正”、“反”兩篇文章。這種“當面鑼,對面鼓”的“擂臺賽”方式,我們今后還將繼續做下去,歡迎廣大讀者關注,以促進健康、正常的文藝批評。
《蝸居》為什么會這樣火?
《蝸居》為什么這樣火?近期一網站發起了一項網友投票吸引了36萬名網友,結果顯示八成人認為幸福與房子有關。《蝸居》的題材本身就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一句話,它透視房奴情感,講述了百姓的“七情六欲”。
《蝸居》講了房子的故事,是個很現實的角度
《蝸居》講述的故事都發生在最普通的工薪族身上,故事中極少有大事件,無數家庭瑣事造就了無數小委屈,也就不能真正的大悲劇起來,然而瑣事見真情,瑣事中才有觀眾得以共鳴的大問題,這也是《蝸居》總能牢牢抓住觀眾眼球的重要原因。
《蝸居》里,三對男女故事圍繞某大都市過山車般瘋漲的房價展開,裹挾著官場腐敗、包二奶、房地產界官商勾結、拆遷釘子戶、大學畢業生低收入、白領房奴等等當下熱門社會現實問題,用導演滕華濤的話說:“我和六六的理想是,希望通過《蝸居》寫一部2002年到2009年之間中國的小歷史。”
《蝸居》感情糾結也很雷人
《蝸居》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就是郭海萍夫婦購房過程,它幾乎赤裸裸地再現了每個在大城市中打拼的“無房族”的艱辛奮斗過程。“賺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30年的貸款還完,利息都滾出一套房子了”,每個人幾乎都發出過類似感慨。《蝸居》的故事有極大代表性,也是社會問題中不可回避的最重要話題。
《蝸居》還有濃墨重彩書寫的一面,同樣刺激著觀眾的神經,那就是宋思明。一反普通都市故事的常態,《蝸居》塑造了一個亦正亦邪的貪官形象宋思明,在情感上,他是一個好情人,但是從事業和家庭角度講,他又是不稱職的丈夫與父親,也是個不夠稱職的官員,正是這種身份的巨大反差,既令觀眾喜歡,又令觀眾鄙視。《蝸居》中的“小三”代表的并非純粹有心計的拜金主義者,而是剛剛步入社會面對種種誘惑、重重壓力,最終迷失了自我的年輕女孩。
精彩的臺詞和演員的表演,讓這部劇錦上添花
《蝸居》播出后,網上很快有了“《蝸居》經典臺詞”、“《蝸居》臺詞一百句”等帖子,有觀眾評價說,《蝸居》之所以受歡迎,只因臺詞太經典太雷人,有的人還說,《蝸居》的臺詞很幽默、一針見血,哪怕最殘酷的段子也有可圈可點的妙語生花。
《蝸居》是繼《雙面膠》、《王貴與安娜》后,導演滕華濤、作家六六、演員海清的第三次合作,前兩部作品的成功令這個團隊成為黃金組合。在《蝸居》中,海清的演技更加嫻熟,張嘉譯、鄔君梅的精彩表演也保證了這部作品的高品質,滕華濤表示《蝸居》是他最為滿意的作品。(記者 劉杰)
《蝸居》熒屏上的“惡之花”?
《蝸居》引爆收視狂潮的同時,觀眾也紛紛熱議房奴、小三、貪污等問題,不少網友批評其臺詞“很黃很暴力”。有本報讀者批評,這部電視劇在題材上并不是反映現實,而是反現實,審美趣味上也算得上是熒屏上一朵“惡之花”。
題材上關于“房子”反現實
首先,就其劇中表現的社會狀況看,問題確實很嚴重,但不是當前社會的全部,更不是“唯此唯大”。前幾年,“北漂”、“南下”的年輕創業者很多,千方百計想在北京、上海這些城市立足。現在很多人覺得“易居”和“生活幸福感”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城市規模已非主要。更多的人紛紛前往二、三線等宜于自己發展的城市。
其次,租房族在北京、上海等大量存在,西方的“租房”思想已經被大多國人接受,未必是“買了房子心里就有底”,擁有自己的住房已經不與幸福感劃等號了。再有,對于年輕的創業者說來,創業開端“蝸居”是正常的客觀實際,哪個創業者一開始就住洋房別墅?那樣的人叫“富二代”。
內容上將社會小污點無限放大
劇中除了反映“房奴”外,還觸及了“二奶”、官員腐敗等社會陰暗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把握好描寫分寸感的社會負面現象,這些丑惡現象在社會產生的影響極壞,沒有必要在影視劇中擴大化,而有些電視劇卻往往瞄準這類現象,描寫、拍攝得細之又細。
《蝸居》劇中包養郭海藻的男主角還被塑造成“正面人物”,有的女孩觀看后竟對其異常迷戀,甚至在網上公開表示要尋找一個像“宋秘書”一樣的人被包養,過所謂的“幸福生活”。但不少網友則怒斥“二奶”的生活和角色,認為電視劇不應過分渲染,那不過是“一個除法的余數”而已。
惡意降低大眾的審美趣味
劇中有一些帶“色”的字眼和臺詞,尤其是房事,這種在男人與男人之間都礙于言齒的話題,竟在兩個女人間公開討論?淫穢的語言文字,以及圖片音像永遠是被健康的人們所遠離的,卻大大方方地在公眾電視臺上播放,眾多有關床上鏡頭的截圖也在網上大肆流竄,這會造成什么影響?
審美情趣的低俗化往往導致一些精品的黯然失色。近些年的優秀電視劇,無論是《亮劍》,還是《闖關東》、《潛伏》,無一涉性,卻都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而電影《建國大業》更不涉性,卻取得了4億多的票房,這說明大眾的審美情趣并沒有那么低。(記者 李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