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有備而來
21日下午,記者在定窯遺址現場見到了前來探班的40余名考古愛好者,他們中以年輕人居多,其中就有20名來自北京四中“考古社”的同學。從大客車一下來,他們就紛紛從包中掏出各自的“裝備”,有的是本子和筆,有的是相機和錄音筆,還有的則是攝像機。
在考古隊員黃信的引領下,考古愛好者首先來到了本次發掘“主戰場”之一的澗磁村,考古隊在村北發掘了兩處緊鄰的窯址,“南邊的是五代時期,窯爐是馬蹄形的。”隨著黃信的介紹,大家看到,這個窯爐位于一個50平方米大的探方內,“它的北邊是座金代的窯爐,窯爐原應為饅頭形的。”隨著他的介紹,有備而來的愛好者們或是忙著記錄,或是用相機和攝像機記錄下現場的一切。
問題專業
“這是我們今年發現的最大的一處窯爐。”隨著黃信的引導,大家來到澗磁村另外一處發掘現場,青磚壘起的火膛、長長的通風道等都清晰可見,粗略看窯床直徑在10米左右,它的超大容量立刻引發了大家的驚嘆。在澗磁村的另一處探方里還發現了一段石頭墻,黃信介紹說,像這樣的墻壁在窯址里很少見,“這段墻應該是這個窯廠的,這應該是個規模比較大的窯廠,其中包含了我們發現的這幾處窯址,這是目前我們一大收獲。”
這些還不算當天最震撼的場景,在此次發掘的另外一處“主戰場”——北鎮村,迄今結構最完整的金代窯爐令考古愛好者流連忘返。窯爐位于北鎮村村東的一處山坡下,窯爐呈南北向,不但通風道、火塘、窯床和煙道歷歷在目,周圍的護墻也比較完整。
在探訪定窯的遺址時,記者發現部分考古愛好者提問積極,而且問題都相當專業。譬如北京四中考古社的一位女同學就對定窯燒制細節胸有成竹,不但了解“金代都是用煤燒吧?宋代早期才用柴的吧?”甚至“支圈”、“匣缽”等術語都能信手拈來。這位女同學告訴記者,她和同學來定窯前就已看過相關資料,“我們是帶著問題來的,希望能深入了解這座有輝煌歷史的遺址。”
文保第一
非專業人士進入考古現場,是否會危及文物?韓立森告訴記者,“大家進入遺址前我們會提醒他們相關注意事項,并安排專人看護。”而在現場記者也發現考古愛好者的文保意識比較強。
譬如參觀最后一站大家來到當地文管所,部分村民正在清洗瓷片。這時候不少人忍不住舉起手機和相機,但工作人員上前婉言制止說,這些資料暫時不能公開,大家立刻放下了機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