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臺灣臺北縣永和市豫溪街小巷弄里一個狹窄簡陋的二樓公寓里,住著一位70余歲貧病老人。這位名叫邱明山的老者,看似平凡,他的際遇卻極不平凡。因為,他的親友認為他可能是蔣經國‘另一個兒子’……”
10月25日,香港《亞洲周刊》刊發臺灣傳記作家王豐的文章《蔣經國“另一個兒子”邱明山傳奇》,在兩岸三地掀起了巨大波瀾。邱明山究竟是蔣經國的“私生子”還是其“義子”?爭論聲一直不斷。本報特邀王豐先生撰文,解讀關于邱明山身世的六個版本,以期厘清更多關于邱明山身世之謎的爭議。
最有采訪價值的“蔣家人物”
除了旅居美國的蔣經國女兒蔣孝章女士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位曾與蔣經國、蔣方良夫婦同住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了二三十年時光的人
1993年,筆者深度采訪蔣氏父子貼身副官翁元,撰寫了以蔣介石家族為主題背景的著作:《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這本書是蔣介石父子過世后,島內第一本非官方版本的蔣家傳記,更是臺灣第一本全面揭露蔣氏父子真實生活內幕的著作。
我在該書中,介紹蔣經國家庭成員時,頭一回提及邱明山的名字,并給邱明山作了如下之白描:
除了三男一女以外,蔣經國和蔣方良夫婦還認養了一名義子,名叫邱明山。他和孝文是同年的,最早兩人一起上淡江中學,也由我們侍衛人員和司機老李負責接送,如有兩人一起在外鬧事,邱明山總是代孝文受過。中學畢業以后,考上基隆海專,第一次結婚的時候,還是蔣經國夫婦證婚的。邱明山因為蔣經國的關系,曾在輔導會做過事情,后來聽說因為交了壞朋友,并且犯罪坐牢,蔣經國對他非常不諒解,宣布和他脫離關系,連戶籍也被從蔣家注銷。因為邱明山這個人經常覺得自己身份低微,跟蔣家保持距離不愿過分接近,雖然名義上是蔣經國的義子,可是他卻很少踏進蔣經國家的客廳,多半時間反而是窩在我們衛士值班室,和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之后,我們也不知道邱某究竟流落何方去了。
以上引述筆者書里的三百余字,是最早有關邱明山身世的簡短故事,也是邱明山神秘身世背景僅有的描述。易言之,早在16年前,筆者即已根據蔣氏父子貼身副官翁元的回憶,為邱明山身份作了粗略描繪,雖然這白描失之于浮光掠影,但已經為邱明山的形象,約略勾勒出輪廓。筆者曾詢問翁元,邱明山行方何處?翁元說,邱明山早已失聯,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不知去向。
對一個從事傳記寫作的作者而言,有兩樣素材是彌足珍貴的:其一,是從未被披露的第一手手稿、文獻;其二,活生生的歷史事件關系人。而在某些情況下,尚健在的歷史事件關系人,他們的重要價值恐怕更甚于第一手手稿與文獻。
就邱明山而言,至少有兩點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截至如今,除了旅居美國的蔣經國女兒蔣孝章女士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位曾與蔣經國、蔣方良夫婦同住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了二三十年時光的人。姑不論邱明山是不是蔣家骨肉,他親歷其境長達二三十年的“蔣家經驗”,無疑是島內現存的遺老當中,最有采訪價值的“蔣家人物”。
與邱明山的幾次往來
邱明山曾當著筆者之面,示意卷起睡衣袖子,愿意做血液檢驗,以驗證他的身世究竟與蔣家是否有關。
筆者得識邱老先生,甚為偶然,亦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2007年,一個春寒料峭的禮拜六中午,住在臺北近郊淡水的朋友某君,約幾位好友到他寓所聚餐。在友人素雅寬敞的大客廳里,我初見邱明山。中風初愈的邱明山,走路時不但拄著拐杖,還得有人攙扶,才可緩步前行。受中風影響,邱老講話口齒不是那么清晰,有時需由友人權充“翻譯”,再經邱明山本人點頭示意確認,大體上溝通還算勉強順暢。惟因當天聚會場合,朋友有七八人之多,你一言我一語,受限時間、空間,加之彼此系初次見面,無機會作單獨深入采訪。
淡水別后,朋友們為稻粱謀,各自奔忙。與邱明山再次會面,是今年春天,他第三度中風,住進臺北“三軍總醫院”病房,邱明山透過友人電召我前往探視,邱老當天不能言語,未作交談。病愈出院之后,邱明山主動要求筆者為他撰寫傳記。由于邱明山做過氣切手術,尚未復元,語言能力更受影響,要分辨他的話語,難度甚高。為彌補邱明山語言表達困難的缺憾,除了盡量反復詢問某些問題,還先后采訪十余位邱老的親戚、朋友、昔年同學,以便了解他來臺期間諸般往事細節。光是走訪邱老的親友、同窗,就耗費了兩三個月時光。
今年夏天,筆者登門訪晤邱明山,在邱家狹窄悶熱的客廳里,邱明山曾經當著眾親友及筆者之面,示意卷起睡衣袖子,愿意做血液檢驗,以驗證他的身世究竟與蔣家是否有關。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我對邱明山的興趣焦點,想聽他親口講述更多不為人知的“蔣家生活秘聞”,藉以從中觀察蔣氏父子的家庭互動。至于邱明山個人的身世之謎,倒是其次的問題。
年輕時代的邱明山是個任俠好義,好交朋友的人,所以,他的親朋同窗,早年經常聽他講述“蔣家生活經驗”,或者是“蔣家故事”。這部分內容,我花了不少時間挖掘搜羅,收獲頗豐。我在整理十幾位先生女士的采訪錄音之后,將素材寫成一萬三千余字的文稿。
之所以稱邱明山為蔣經國“另一個兒子”,是因為邱明山在蔣家戶口資料載明是蔣經國夫婦的“義子”。照我們中國人的說法,“義子”其實就是“干兒子”的意思,或者是稱呼“認領而非親生的兒子”為“義子”。蔣經國把“義子”關系正式登記在戶口資料里,這說明蔣經國待他不薄。
邱明山身世的六個版本
戶籍檔案的生年記載,似乎排除了蔣經國、邱明山之間存有任何血緣關系,然而,邱明山家人始終懷疑,這份戶口資料是否經人“刻意變造”
關于邱明山身世的說法,親友同學之間流傳著六種主要之版本說法。由于邱明山幼年時代即至蔣家,或因年代久遠,童年事跡早已不復記憶,對這些版本的說法,他自己也莫辨真偽,一肚子問號。
說邱明山和蔣經國有血緣關系的,是一位名叫周秀蘭的女士,她是邱明山的干媽,與蔣家三代都有交情。據周秀蘭生前的說法:
經國先生1937年初從蘇聯回國,之后,奉派江西工作,即認識了邱明山的母親。邱母在生下邱明山后一個月去世。邱明山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接進蔣家,和蔣孝文、蔣孝章等手足兄妹生活在一塊,并由蔣經國夫婦請來的奶媽“汪媽”一手帶大。
第二種版本的說法,是邱明山高中同學,同時也是蔣孝文就讀陸軍官校同學王廣才的說法:
據蔣孝文告訴我,他三歲跟著父親蔣經國到江西,他外向活潑,特別淘氣,遺憾是缺少玩伴。抗戰初期,蔣夫人(宋美齡)在全國各地辦了好多個“戰地孤兒團”,蔣夫人讓蔣方良到“戰地孤兒團”,幫忙照顧陣亡將士遺孤。蔣方良不放心把孝文一個人丟在家里,就帶著孝文到孤兒團工作。
孝文面貌五官像外國孩子,許多中國孩童嫌他長相與眾不同,都不愿意同他玩。孝文好動,四處亂跑,找不到中國孩子跟他玩,“戰地孤兒團”里惟有一個叫邱明山的孤兒,和孝文玩得特別投緣開心。邱明山那年五歲,蔣孝文四歲,兩個孩子玩得一身泥巴,難分難舍。蔣方良下班時,看這兩個孩子玩得興高采烈,一身臟兮兮,就把蔣孝文、邱明山一塊帶回家,洗澡換衣服,兩個孩子都干干凈凈了,蔣方良準備送邱明山回“戰地孤兒團”,孝文忽然大哭大鬧,舍不得讓邱明山走。既然兩個孩子玩得很投契,蔣方良也想為孝文找個伴,就常帶邱明山去蔣家,過一陣子,孝文更不舍得讓邱明山走了,連睡覺都睡一個房間里,兩個孩子感情好得不得了。見邱明山老實忠厚,沒爹沒娘,蔣方良不禁聯想自幼她也是孤兒,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征得蔣經國同意,便收邱明山當干兒子,從此在蔣家住下。
第三種版本說法,是來自蔣孝勇生前友人的說法:
邱明山的父親原本是贛南某縣縣長,因勾結境內販賣鴉片煙土的毒梟,被上級查獲,執行槍決前兩天,蔣經國登門拜訪,這位縣長臨刑之前,請托蔣經國撫養遺孤,邱明山就在襁褓中,被蔣經國收為“義子”。
第四種版本說法,系蔣介石侍衛蔣堯祥的說法:
江西時期,蔣經國外出巡視,路過一破廟,見廟中有一年幼小沙彌,衣著襤褸,面黃肌瘦,興起惻隱之心,收容為義子,這個小和尚就是邱明山。
第五種版本說法,來自親手把蔣孝文、邱明山等帶大的奶媽汪媽,她表示:
邱明山是蔣經國從孤兒院里領養的孩子。此說與蔣孝文說法相雷同。
第六種版本說法來自兩蔣貼身副官翁元,他表示:
不相信邱明山是蔣經國“龍種”的說法,理由是:邱明山體型粗壯,像農家子弟,長相不像。而且平常時候總是窩在侍從人員房間,不喜歡和蔣經國一家共處;其次,所謂虎毒不食子,如果他果然是私生子,蔣經國日后豈會將他趕出家門,把他從戶籍中除名,甚至以流氓管訓監禁他?
這六種說法莫衷一是,而認定邱明山和蔣經國有血緣關系的說法,只有第一種版本。按臺灣的官方戶籍數據的記載,邱明山的出生年月日,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按:即為1934年),說明邱明山早在蔣經國從蘇聯回國之前的二年九個月就出生了(按:蔣經國系于1937年春自俄返國),這已經排除了蔣經國、邱明山之間存有任何血緣關系,無形否定了周秀蘭的說法。
戶籍檔案的生年記載,似乎排除了蔣經國、邱明山之間存有任何血緣關系,也無形否定了周秀蘭的說法。然而,邱明山家人始終懷疑,這份戶口資料是否經人“刻意變造”,以保護蔣經國形象。
邱明山晚年境遇值得同情
邱明山在垂暮之年,貧病交迫,乏人問津。我對邱明山的境遇寄予同情,希望社會大眾對這位老者投注關切
拙文自《亞洲周刊》刊登后,臺灣媒體蜂擁采訪邱明山,等到邱本人受不了媒體蜂擁包圍的精神壓力,他改口說自己僅只是蔣經國“義子”身份。這時,電視記者又調過頭來詢問我的看法,我依舊是答復原來的答案:我從來未曾一口咬定邱明山的身世。
雖然邱明山被臺灣媒體“否定”了,但是,兩個不爭的事實卻是鐵證如山的,第一,他與蔣經國、蔣方良夫婦生活在一塊,長達二十年以上,是絕對錯不了的。第二,在國民黨當局的官方戶口文件里,他的身份是蔣經國夫婦的“義子”,這也是白紙黑字有案可稽的。
即使媒體一窩蜂式的粗糙割裂,誤解扭曲,斷章取義,也無損于邱明山的價值或本質──邱明山的價值在于他曾見證蔣家興衰,在于他擁有豐富的蔣家故事素材。他的身世固然迄今成謎,仍須留待邱明山本人去設法追索,這種事沒有人能插手,也沒有人有權論斷或者下定論,這始終是我的基本態度。
這個老者,蔣經國曾視為的“另一個兒子”──他在垂暮之年,貧病交迫,乏人問津。我對邱明山的境遇寄予同情,希望社會大眾對這位老者投注關切,同時更想講述一段不為人知的蔣家故事,緬懷一個已經遠揚的年代。
特約撰稿 王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