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地雷戰,奠定了呂正操將軍的傳奇一生。”10月14日,說起剛剛逝世的開國上將呂正操,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邢安臣這樣評價。
普及地道戰:得了個“地老鼠”的外號
邢安臣教授說,1991年初夏,呂正操前往美國探望張學良,談話間,張學良笑著問道:“你當年有個外號,叫‘地老鼠’,你還記得嗎?”呂正操笑了:“那是指地道戰,是老百姓發明打鬼子用的。”就這樣,呂正操與“地老鼠”的說法就傳開了。
關于當年的地道戰,邢安臣教授曾在20多年前與將軍探討過,還曾研究過將軍關于這方面的回憶錄。“呂將軍認為,地道戰改變了平原地形對游擊戰的不利態勢,是華北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舉,是呂正操將軍的一個傳奇!”
邢安臣教授認為,地道最初不是用來打仗,而是躲避敵人的無奈之舉。當年,抗日斗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于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斗爭,在一些黨員或“堡壘戶 ”的住宅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用于我地方干部隱蔽斗爭。后來,軍民們漸漸發現它是一個可以依托的陣地,開始不斷挖掘它的潛在功能,后來就發展到具備防水、防毒功能,既可藏兵又可在眾多隱蔽的射擊孔偷襲敵人的作戰陣地,再后來,地道從一村發展到多村相連。
“呂將軍普及了地道戰。”在將軍的大力倡導下,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
邢安臣教授告訴記者:“我認為,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蕩’斗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舉了幾個例子,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開始進攻,群眾已進入地道,民兵通過在地道隱蔽口放的一陣手榴彈和冷槍,打死了20多個鬼子,敵人狼狽地逃回了據點。1945年4月,敵人以約一個團的兵力向冉莊進攻,冉莊群眾依靠地道打死17名敵人,次日又擊斃自團長以下40人,打得敵人不敢再來進犯。
“現在,在冉莊有個地道戰遺址,是冀中地道戰的重要標志之一。冉莊地道長達32華里,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余名,曾榮獲“地道戰模范村”稱號。
開展地雷戰:找來清華學生突破技術關
邢安臣教授認為:在對付兇殘的日軍方面,地雷戰的威力超過了地道戰。“當時,呂將軍任冀中軍區司令員,面對敵人瘋狂的‘清剿掃蕩’,他領導冀中軍民廣泛開展地雷戰,不斷消耗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炸死炸傷敵人400多人。”
說到地雷戰的開端,邢安臣教授十分感慨:“老將軍百歲高齡時,還記得這一段歷史。”1940年春季,安國縣東趙、西寇兩村的民兵,把手榴彈埋在大道上,用線拉火,炸死了兩個偽軍。隨后大家競相仿效,用廢炮彈、廢手榴彈,破鐵壺、玻璃瓶子、罐頭作殼,里面裝上炸藥,或自己翻砂鑄造地雷外殼,裝上自制硫磺炸藥,制成土地雷。
當時,各地互相學習和交流,花樣越來越多。就像電影上所表現的一樣,有利用土炮射的拋射雷、子母雷,落地后又反跳起半人高才爆炸的跳雷,用于莊稼地小路上的趟線雷,用于地面上的鼠夾子雷、壓簧跳線雷,還有掛雷等,都是依地形地物靈活設雷的。軍民們還巧妙埋設,使日軍難以防范。冀中人民用地雷殲滅敵人的傳奇故事,后來被拍成了電影《地雷戰》。
記者問邢安臣教授,當時村民對地雷知之甚少,而八路軍中也沒有制造地雷的專業人員,他們怎么能夠將地雷制造得如此精妙,運用得如此神奇?
“那是呂正操將軍的功勞!” 原來,冀中抗日軍民發明了地雷戰后,既沒有造雷人才,又缺少炸藥。這個時候,司令員呂正操想到了大學生,并通過關系找到一批清華的大學生。這批大學生聽說八路軍準備開展地雷戰的事,興奮異常,通過地下黨陸續進入冀中根據地,受到呂正操的賞識重用。
呂正操將軍的回憶錄中寫道:“這批大學生通過關系和各種渠道,購買了大量原材料,又發揮技術特長,制造了大批量地雷。有了地雷,冀中軍民如虎添翼,打得日軍心驚膽戰、草木皆兵。”阜平縣五丈灣村民兵李勇爆炸組,利用地雷先后炸死炸傷日偽軍362人,炸毀汽車25輛。天井關之戰,一種專炸坦克的地雷把日軍第八聯隊的裝甲車炸毀,日軍報紙寫“八路軍有反坦克地雷”,從此再也不敢大搖大擺進入冀中了。日軍的《華北駐屯軍肅正作戰指要》中用了相當的篇幅,指導日軍應付地雷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