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負圖寺位于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上古人物伏羲的祭祀地。
伏羲,又稱宓羲、伏犧、庖犧、包犧、伏戲、犧皇、皇羲,在很多古籍的記載中,他是中國古代的第一位王,“繼天而王,為百王先”,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是上古的一位智者,鑿破鴻蒙,開啟文明,成為“中華人文始祖”。
按照古籍記載,伏羲有眾多的發明和貢獻。他仿照蜘蛛網的形態,結繩為網,用以打魚捕獸,目的是用以祭祀,卻無意間發明了原始飼養業;他制定婚姻制度,使先民的婚姻脫離血緣家族而走向族外婚;他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而他最偉大的發明,則是創制了八卦,《易·系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彼^“一畫開天”,伏羲創制八卦,并用以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開啟了上古文明的曙光,并對后來的文明發展影響深遠。
因為生活在神話傳說時代,這位偉大人物的名號、時代、地望、族系眾說紛紜,云遮霧罩,莫衷一是。比如他生活的年代,有人認為是6000多年前,有人認為是五六萬年前,而一些現代學者根據科學的歷史發展觀,通過文獻和考古印證,認為伏羲生活在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如洛陽師范學院原院長楊作龍教授認為,伏羲距今18000年左右,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關于伏羲氏的地望,也有眾多的說法,如今河南淮陽、甘肅天水、山東泰安、河北新樂都有伏羲的紀念性建筑。
那么,孟津的這座龍馬負圖寺與伏羲有何干系?近日,我們來此尋訪,發現這座古寺傳承久遠,其來有自。
古寺延續千年
孟津縣會盟鎮西北五六里,綠柳掩映中,龍馬負圖寺紅墻綠瓦,巍峨壯觀,頗具氣度。
在管理處主任張紅偉先生的陪同下,我們走進了這座寺廟。該寺有三進院落,一進為山門、鐘鼓樓;二進為伏羲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磚木結構,供奉伏羲坐像;三進為三皇殿,是一座高臺建筑,明七暗五,重檐廡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殿內伏羲像居中,炎黃二帝塑像分列左右。
據張紅偉先生介紹,眼前的龍馬負圖寺是十多年前重修重建的,寺內唯一的古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伏羲殿。重修之前,山門、鐘鼓樓、淵源閣、三皇殿等都已不存,伏羲殿的臺基也被累年增高的地面湮沒,大殿也是殘垣破壁,漆彩剝落。1992年,孟津縣決定重修該寺,對伏羲大殿進行全落架提升修復,在原有地平上抬高兩米地基,對原建筑構件如立柱、檁條、斗拱及墻體進行修正后重新上架,保持了原有建筑物的風貌及其文物價值。
此后,孟津縣陸續重建了山門、鐘鼓樓、三皇殿等建筑。張紅偉說,這些建筑雖然是新建的,但基本保持了古代龍馬負圖寺的原貌,這得益于一個偶然的發現。在整修伏羲殿時,人們發現其墻體內鑲嵌了數十通石碑,其外用一層泥皮遮掩。經過調查得知,“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用泥重抹了殿內墻壁,將這些石碑封了起來,使其逃過那場文化浩劫。經整理發現,這些石碑有著極高的價值,上刻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朱熹、王鐸等易學家、書法家撰寫的碑銘詩賦。此外,還有一通石碑刻著龍馬負圖寺的全圖,后來,這幅圖成了大規模重建的藍本。
在這些石碑中,還有兩通古代重修的碑記。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龍馬負圖寺碑》,記載著該寺建于唐麟德四年。據孟津研究者焦學峰先生考證,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李治在位期間頻頻改元,“麟德”這個年號只用了兩年。這個碑記可能有誤,所謂“麟德四年”,實際為乾封二年,即公元667年。或者是麟德元年或二年的誤記?赡苁瞧渌罁那按淖致袼。該碑記說,在武則天晚期,該寺大殿已因風雨剝蝕,“幾欲傾廢”,狄仁杰有一座府第在該寺附近,他出資重修,增其舊制,將伏羲殿建造得精巧而華麗(原文),使寺院的香火祭祀更加昌盛。該碑記載,到明代時,該寺“墻垣圮毀,殿宇摧殘”,孟津官員和鄉宦衛天祥、陳文山、雷時春等捐出銀兩,“秉虔重修”,使“就湮之故跡,煥然復新”。因“猶不欲后世疑功德自今始也,則踵事增華,理應明其朔”,立下了重修碑。
這次重修十多年后,嘉靖四十年孟津縣令馮嘉乾又在寺后空地增建了伏羲廟。在碑刻《新建伏羲廟記》中,馮嘉乾寫下了增建伏羲廟的緣由,他根據民間傳說和《洛陽縣志》,再次認定該寺是伏羲時龍馬負圖出現之地。他根據殘留的石碑考證,該寺不是始建于唐代,而是始建于晉代,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廟三楹,梁武帝因以龍馬寺名之”。當時神廟傾頹,馮嘉乾深恐圣跡湮滅,感慨地說:“伏羲闡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所以啟圣人之智者,實于此焉,賴之也,容可或泯乎!”于是,命該寺住持“重起伏羲廟三楹”,重立伏羲之像,每年春秋“以少牢祀之”,而“仍名其寺為‘龍馬’”。
同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兩通碑記,在龍馬負圖寺的始建年代上出現重大分歧,該以何為準?孟津縣研究者李根柱先生考證認為,馮嘉乾說雖然后出,但以殘碑為依據,應該更為準確。且“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廟三楹”,說明寺的歷史應該更早一些,其始建至少應在1600多年前。這座寺廟多次改名,先后叫浮圖寺、羲皇廟、河圖寺、龍馬寺、興國寺、負圖寺,等等,在其發展過程中,寺、廟并存相融,但千余年來,這里卻無疑是作為感念并祭祀“人文之祖”伏羲的一個重要場所。
卦溝圖河地名懸疑
龍馬負圖寺前有邙山橫臥,后有大河奔涌,端的是個好去處,但該寺之所以選擇此處建立,卻另有緣由。
該寺山門之前,一座橋梁橫跨小河之上,這條河名叫圖河,其名字大有講究。該寺山門內有一通唐代古碑,上書“圖河故道”四字,其實指明了該寺選址的奧秘。圖河發源于邙山,向東北延伸,在龍馬負圖寺所在的雷河村一帶匯入黃河,總長度不過21.5公里,流域面積約63平方公里。如今的圖河已經成為一條季節河,水流時斷時續,但據李根柱先生介紹,六七十年前,圖河還水量充沛,水草豐茂,魚蝦戲游,野鴨群集,鷺鳥覓食,滿河喧鬧,夏季大雨時節更是水勢大漲,波浪洶涌,頗為壯觀。清代孟津知縣趙擢彤曾寫詩描繪圖河夏漲的非凡聲勢:“急雨落圖河,水天渾一狀。傾耳聆濤聲,縱眸看夏漲。晚來水漸平,漁歌發清唱。”
圖河自發源就處于一條大溝之中,這條溝名叫卦溝。卦溝、圖河的名字顯然很有來頭,而溝邊村莊的名字也大多很特別:鳳臺村、瓦店、卦溝村、負圖村、上河圖村、下河圖村、馬莊、孟河村、雷河村,等等。李根柱先生說,這些地名的來歷,在地方史志中找不到任何信息,老百姓也說不出所以然。孟津文物局局長楊長生先生則認為,地名不是誰想起就能起,想改就能改的,其形成過程應該很古老。
近些年的考古發掘表明,在圖河流域的卦溝臺地上,古代人類活動遺跡密布,其中朱寨遺址屬裴李崗文化,卦溝遺址屬仰韶文化,瓦店則有古陶器作坊遺址。進入卦溝深處,隨處可見溝壁上層層疊疊的古文化斷層,灰陶、夾砂陶器殘片俯拾皆是,其上繩紋、方格紋清晰可辨。
在卦溝一帶的村莊,流傳著諸多與伏羲有關的傳說故事,其中一則“伏羲養馬”的故事很神秘動人:
伏羲養的龍馬經常到圖河黑龍潭洗澡。那馬扇著雙翅疾飛而來,撲通一聲潛入潭底,有時幾天不見露面。太陽正午時,有時龍馬會浮出水面,與鴛鴦、野鴨游戲一番,一躍而出,渾身一抖,滿溝都是蒙蒙細雨,彩虹繽紛。那馬身上卻不見一滴水滴,悠閑地在溝底吃起嫩草。等吃飽了草,龍馬仰天一聲嘶鳴,霎時烏云蔽天,黑龍潭的水像鍋滾了一樣嘶嘶直冒熱氣……
這些地名和傳說,都有意無意地聚集到一個話題:伏羲、龍馬、八卦。
龍馬負圖圣人則之
在龍馬負圖寺伏羲大殿之前,有一3米多高的龍馬塑像,這匹龍馬足踏波浪,仰首嘶鳴,栩栩如生。該寺伏羲圣像碑上也刻有龍馬像,并附《龍馬記》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
龍馬涉及中國古文化中非常著名而又撲朔迷離的一段故事,其要點在于龍馬與河圖有關,啟發伏羲創制八卦。古文獻中,關于龍馬與河圖的記述很多,《周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薄渡袝ゎ櫭房装矅鴤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薄豆沤駡D書集成·職方典》則說:“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于河,其圖之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則之,以畫八卦!
孟津當地世代相傳,龍馬就是在圖河與黃河交匯處出現,伏羲制服了它,在圖河研究它身上的旋毛圖案,最終畫出了八卦。
著名書法家、孟津人王鐸曾寫《龍馬記》記述其事:
“余兒童時,戲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聲,曾出龍,相傳以為怪!嘁嘤犚詾槠妗:髷凳,閱石碣所記載,知為宓羲畫八卦肇端龍馬所負之圖,龍馬所出之河,今孟津(即現在的孟津縣會盟鎮,明清為孟津縣城)西北,河中漩渦倒流者,即其處也!
王鐸在石碑上看到的龍馬,“身龍鱗,首口鼻類龍,喘成云,無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冒(覆蓋、涵蓋意)天地鬼神之道,為千古文章鼻祖。”
對于龍馬負圖的故事,王鐸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夫天地間最靈最秘之竅(意指玄妙的道理)”,在混沌開辟之前,倉冥之中好像有人主管著,但他不肯明白傳播,而只是示象于伏羲,使他開辟混沌,使文明顯露于世上。這也許是天要借神靈之手把他包含聚集的神妙東西釋放出來的意思吧!
如王鐸所說,八卦確實揭示了自然的玄妙,抽象而又樸素具體地描述了萬物生成和轉換、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揭示萬事萬物變動不居的道理。不管是日升日落,還是春榮秋枯,其規律在八卦中都有反映。在這個奇妙無比的模式里,皇極五數攢聚中央,是衍數之母,它與四方的生數照應,配合為成數。生成轉換,始終反復,世界因此萬物充盈,生生不已。這種宇宙觀與方法論的思想體系,后來有人稱之為“伏羲易”,是后世所有易學的源頭,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泉與基礎,甚至有人認為是中國一切本土文化的源泉。伏羲因此格外為人尊崇,龍馬負圖寺存有一首宋代大儒程顥的詩,贊伏羲為“萬世莫京”,京是大的意思,程顥是說,再也沒有比伏羲更偉大的人物了。
有現代學者認為,“易”是伏羲發明的,以陰陽邏輯為基礎,以方圓結構表示的整體邏輯符號體系,是描述自然萬物運行規律的模擬系統,通過聯系自然式的思維方式建立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中華文明獨有的認識自然和社會運行規律的知識體系。
不過,龍馬負圖,助伏羲創制八卦的故事,顯然有著濃郁的遠古神話色彩。《易·系辭》所說或許更接近事實:“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大約伏羲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洞察自然運行的規律,在大自然的啟發下,創制了八卦。
早在宋代,就有人懷疑“河圖洛書”的真實性,認為這只是祥瑞文化之一端,目的是提升君王的神秘性和權威性。河圖洛書的傳說其實也不限于伏羲,黃帝、舜帝也有類似故事。
遠古文化,無不帶有神秘色彩,但神秘外衣之下,自有其真實的成分。洛陽學者徐金星先生認為,“河圖”、“洛書”被譽為“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可視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和里程碑。“河圖”、“洛書”之說,無疑在客觀上反映了河洛地區、河洛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獨特而重大的作用。
正因如此,孟津圖河岸邊,才會有這么一座祭祀伏羲的所在。(姚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