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電影產業,就應當建立電影制片人中心制
解放周末:您認為制片才是電影的靈魂與核心?
韓三平:一位中央領導多次講過,要“建立一支名制片人、名導演、名演員隊伍”,這個話說得非常專業,制片人放在最前,責任應該人格化。計劃經濟條件下,強調名導演、名演員,制片人是誰?就是廠長,但廠長也不管銷售。那個時候北影廠拍完戲,交給中影公司發行,賺了賠了都是中影公司的,電影賣得好賣不好跟北影廠沒關系。這是明顯的脫節,這樣肯定搞不好。
解放周末:有人認為,劇本是“一劇之本”,拍電影,編劇是基礎。還有的人說導演是基礎,也有說演員重要的。
韓三平:說編劇重要,導演重要,這些都沒問題,但這是對于生產過程而言的。但是,電影不僅僅是一個生產過程,它是一個產業過程,除了生產,還有其他環節,投資、宣傳、營銷、發行都是很重要的環節。只有從電影開始的第一個環節到最后一個環節統管的那個人,統統都要承擔責任,才是中心。從投入第一塊錢到收回最后一塊錢他都要負責,那個人就是制片人。所以我認為制片是電影的靈魂,制片是電影的基礎,制片是帶動電影全面發展的機車。發展中國電影產業,就必須建立電影制片人中心制。一個合格的制片人研究的問題比導演多,要懂的事比導演多,要管的周期比導演長。如果討論了半天連誰說了算都沒搞清楚,那不就亂套了?到最后要么扯皮,要么銷售失敗。如果這樣的電影多了,這個產業就是搞不好的。
解放周末:當制片人成為核心時,培養一群高素質的制片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韓三平:要真正建立中國電影市場經濟,必須要有一批優秀的制片人誕生。所謂優秀,就是既懂商業又懂藝術、懂電影的專家。目前存在一些錯位的現象。不過有一點值得慶幸,當年外國大片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們講“狼來了”,但是經過這些年的歷練,現在事實證明,引進外國大片恰恰促進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讓我們看清楚一些東西,刺激中國電影成長為產業,使它重新站起來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人才冒出來了,他們接受了洗禮也獲得了成長。這是中國電影產業融入國際電影產業的必然階段。
電影的魅力在于藝術、工業和高科技三方面,但工業這塊過去被我們忽略了
解放周末:我們剛才進來后,看到一個非常龐大的電影制作基地。
韓三平:中影集團建這個基地,是有目的的。電影制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電影的魅力在于三個方面都要求很高,第一藝術,第二工業,第三高科技。工業這一塊過去被我們忽略了。為什么電影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因為它是高工業的產物,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攝影機、放映機,才可能出現電影。而在電影工業這部分,傳統的沒了,新的又上不去,因此我們曾經一度出現工業加工全部外流的情況。現在我們要把工業加工這部分補上去,只有在高工業的推動下,中國電影產業才能發展起來,因為它畢竟不是作坊式的小生產。
解放周末:必須是規模化的大工業生產。
韓三平:對。基地建成,不僅改變了以前中國電影拿到國外洗印那種“既丟面子,又丟票子”的怪圈,而且我們還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公司到中國來加工制作。這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制作水平和制作實力。有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不等于就必定會有一部好電影,電影是一個繁雜的工業產品。
在美國的百科全書里,電影的詞條是分在工業的類別中的。好萊塢的一些專職副導演片酬超過導演,這在我們這里目前不可能。我們沒有化妝、服裝、燈光、制景這些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不要說在大學里,連中專院校里也都沒有。
解放周末:工業屬性同樣需要人才依托。
韓三平:中影集團未來人才培養的方向,除了注重制片,就是要培養一系列攝影、化妝、服裝、道具、美工、錄音、剪輯人才,要把電影工業這部分做上去。這是我的一個強烈的思路。
解放周末:過去人們一直以為,一個好導演、一個好劇本、一批好演員就會組合出一部好電影。
韓三平:差遠了!這還是觀念上的問題。過去我們總是過多地強調電影的文學藝術性,但實際上光有那些不夠,還需要大量的、復雜的、高難度的工業工藝加工過程,還需要商業過程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一個電影,首先要有人看才行。一個爛電影不可能通過商業手段就變成受觀眾喜歡了,但一個好電影如果沒有運用商業手段去推廣,也不可能被更多觀眾接受。
解放周末:有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韓三平:對。但是有一種“工業化”我是不要的。早上還在唐朝演大俠,下午就到現代社會當警察了;20天拍攝,20天后期,40天以后電影就拿到市場上去了。這不叫工業化,這叫粗制濫造!
為得獎而拍電影,這是愚蠢的,為了得外國的獎而去拍電影,這是蠢之又蠢的
解放周末:您怎樣評價一部電影的好與不好?
韓三平: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就要有硬指標。既然電影是產業,就必然有硬指標,就必須建立在一個硬標準上。藝術是一個軟指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一個人上午和下午的藝術感覺都會不一樣,睡眠充足和睡眠不足時候的藝術感覺也不一樣。這個變化太大了,而我們不能把一個產業建立在難以把握的指標上。
解放周末:硬指標是什么?
韓三平:鄧小平對國家大事的判斷標準說過一句極為深刻的話,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由此我體會到,判斷電影的標準,就應該是觀眾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再簡單一點,就是觀眾買不買票。
解放周末:您覺得觀眾對目前的中國電影滿意嗎?
韓三平:不滿意。觀眾對中國電影感到不滿意是非常正常的。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不滿意恰恰是一種激勵,我們正是在不斷解決讓觀眾滿意的問題的同時,推動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解放周末:對于電影,人們似乎有一種“得獎標準”。
韓三平: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講,中國電影的未來在于票房,在于觀眾人次,而非獎項!評獎本身不過是為整個電影產業服務的一個環節而已,而且是一個很小的環節。沒有哪個國家說我們的電影拍完以后就評獎,評完獎之后就完事了。反過來講,也沒有說得了獎的片子票房就肯定好,沒有得獎的電影就不是好電影。
解放周末:可能有的導演認為他們拍的是藝術片。
韓三平:我們必須搞清楚,電影首先是工業產品,不單純是一個抒發個人小情小調的作品,它的生產過程非常復雜,這跟寫小說、寫詩歌、創作音樂不一樣,那些創作成本相對較低,有的一打紙加一支筆就行了,出了廢品也不怕,損失不大。個人化的情趣,我不主張運用電影這個手段。電影要尊重大眾普遍的欣賞力,大眾的普遍欣賞力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生命力,不能僅僅以個人趣味作為創作主導,那樣會對整個行業傷害很大,會傷害大眾對于國產電影的興趣。
我曾經多次對一些青年導演說過,應當牢固地建立市場經濟的觀念,牢固地遵循商業運作規律,來從事當今時代的電影產業,否則就沒有出路,沒有前途。切記不要為了得獎拍電影,為得獎而拍電影,這是愚蠢的,為了得外國的獎而去拍電影,這是蠢之又蠢的!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討個沒趣。
解放周末:馮小剛的成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不求得獎,但是他的電影有豐厚的民眾基礎。
韓三平:中國本土培養的導演中,票房能過3億元的,目前只有馮小剛一個人。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為觀眾拍電影,而不是為獲獎拍電影,為觀眾拍他們喜聞樂見的電影,而不是拍他們看不懂的電影。他考慮的是怎樣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而不是瞄準幾個評論家、評委的認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