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坐游樂園的“飛機”,到出差“打飛的”,從視若珍寶的自行車,到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汽車,從擁擠的公交車,到便捷舒適的動車組和地鐵……種類繁多的交通工具,見證了60年來三秦兒女出行的變化,也見證了60年來我省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一輩:“累人”的人力車和“破爛”的公交車
一說起新中國成立前的出行,趙廣慶老人連連搖頭:“難,實在是艱難。”1948年,13歲的趙廣慶隨父母從河南新鄉(xiāng)來到西安,開始了人力車夫生涯。他回憶說:“那時的西安,面積比現(xiàn)在小的多,人們出行主要靠兩條腿,碰上路遠或是天氣不好,一般市民大多選擇坐人力車。當時西安城有1000多輛人力車,2000多名專職車夫和替工,累死累活拉一天車僅賺3至5角錢,難求溫飽。”
新中國成立后,趙廣慶成為首批“公交人”。但他回憶說,當時條件仍然艱苦,公司11臺破爛不堪的木炭車都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有的是舊貨車廂改的,沒有車門,乘客要從后面爬上爬下。由于車況太壞容易拋錨,很多群眾就用這樣一首打油詩來描寫公交車的出行概況:“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乘客六七位,八九十人推。”
趙廣慶老人的表弟胡傳興老人多年來住在銅川市中心區(qū),談起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交通工具,胡老至今深有感觸。“那時候耀縣連一臺汽車都沒有,就縣長有輛馬車,公安局有兩輛自行車還是打土豪分田地那時候分來的,不能隨便騎”。
1953年,胡傳興被調(diào)到市公安局工作,那時候的交通條件也是非常艱苦的。“有時候下面發(fā)生案子了,晚間我們就得走著去,等走到案發(fā)地那兒天都快亮了,有的同志把腳都走腫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