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而創編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在北京加緊排列。這是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后,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又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中新社發 富田 攝
集中展示重大歷史事件 巧妙回放領導人原聲 百人合唱紀念碑碑文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目前已開始進行彩排。9月13日晚,記者走進人民大會堂,實地觀看了《復興之路》的彩排演出。
作為一部以中華民族169年探索、奮斗、發展史為線索的全景式史詩性藝術作品,《復興之路》在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藝術而集中地展示了觀眾熟知的重大歷史事件,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及至近年來的香港澳門回歸、海峽兩岸直航、九八抗洪、“神五”上天等都以凝練而生動的藝術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以第一章《山河祭》為例。記者在現場看到,1840年圓明園的一場昆曲演出拉開了本章的序幕,華麗的場景、悠揚的曲聲中,一群身著戲服的昆曲演員身段婀娜地表演著《驚夢》,清朝宮廷的太監、宮女不斷穿場而過。忽然,一聲炮響,舞臺上的大屏幕中,一面巨大的鏡子霎時破裂,演員、宮女、太監亂作一團、四散奔走。音樂即轉為咚咚的急促與緊張,大屏幕上,西方列強的炮火硝煙不斷閃現,《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字幕也鋪滿了整個舞臺。一段悲愴的誦賦《山河祭》響起,“盤古開天,三皇拓土……列強入室、赤縣刀俎……”,催人淚下。在稚氣的《辛亥童謠》聲中,一群舞蹈演員以當時剪辮子的行動,形象地表現了革命的悲壯,經過不斷掙扎與努力,最終演員們仰天高呼出了“天下為公”。《曙色》的歌聲響起了,600多位演員密密麻麻一個緊挨著一個,組成了一道立體人墻,他們吶喊、抗爭,象征著國人不屈的精神,也寓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獲得自由。從1840年到1921年,80多年的歷史,就是通過《驚夢》《山河祭》《辛亥童謠》《曙色》這4個節目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氣勢磅礴,感人至深。
《復興之路》力求通過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在舞臺上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編年史。從文學、音樂、舞蹈到舞美、燈光、服裝各方面都有許多創新之處。獨唱、合唱、器樂、舞蹈、朗誦、情景表演等豐富多彩的節目,通過大氣的主持詞很好地串了起來。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編成歌曲進行合唱,表現農民工的舞蹈中借鑒皮影手法在幕布上表現剪影式的舞姿等,都令人稱奇。同時,將幾代領導人的原聲通過嵌入相關的節目進行回放,舞臺上大屏幕中不斷變換的場景、標志與字幕,用精心設計的服裝表現莊稼的節節長高等,也都極大地豐富了晚會的表現力,提升了晚會的藝術性。為進行《復興之路》的演出,記者看到人民大會堂的一層大禮堂也經過了很大的改造,包括穹頂在內都被充分利用。在一場表現九八抗洪的舞蹈中,燈光打出的碩大的雨點從舞臺延伸到舞臺上方,又延伸到穹頂,直接從觀眾頭頂“傾瀉而下”,配上嘩嘩的雨聲,讓人不禁感到絲絲涼意,更深切地體會到了那場洪水的兇猛,以及黨領導人民戰勝洪災的不易與中國人民的偉大。
《復興之路》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藝術家,為該劇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保證。為了高質量地完成排演任務,所有演職人員加班加點,反復打磨,從不計較名利和苦累。在后臺,記者看到擔任歌舞《我們的田野》演唱任務的著名歌星韓紅正在泡方便面,一身樸素的白襯衣、黑褲子,宛若回到了上世紀70年代。原來為了加緊排練,她忙得都沒來得及換掉演出服,也沒顧得上吃晚飯。她告訴記者,國家的榮譽高于一切。來到《復興之路》劇組,就是在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就要盡一切努力把這個角色演好。在新中國迎來60華誕的時候,能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為祖國獻禮,是莫大的榮幸。當然,演職人員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多當天觀看彩排的觀眾都用“震撼”“好看”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并表示,即將到來的《復興之路》正式演出,值得期待!
作者:郭青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