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被中國魅力‘毒化’的天真外國人”,還是客觀記錄“中國模式”的觀察家? 《江澤民傳》作者庫恩博士大洋彼岸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新中國六十年——
中國史詩般現代化征程 已達“三分之二”
新中國成立60年大慶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此時,我們將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國際社會,聆聽來自海外杰出華人代表、中國問題專家和華文媒體領軍人物解讀中國的聲音。
這60年,是中國崛起、民族復興的60年。睜大眼睛看世界,通過與一位又一位活躍在當今世界舞臺的“外眼”,我們也許更能體味60年的家國變遷,更能深刻理解泱泱中華的現代化進程。
從今天起,本報將連續推出“甲子記憶·崛起之路高端人物訪談”,今天是第一篇《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作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博士的訪談,敬請垂注。
-他與中國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這個名字引起中國民眾的廣泛關注,可能來自一本名叫《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的書。
這是中國國內首次為在世的領導人出版傳記,而他的作者,卻是一位來訪中國一百多次、來中國猶如回家的美國人。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現在的身份是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著名作家、企業戰略家。
更早前,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體生物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腦研究所大腦解剖學博士。
這位美國猶太人一直以其獨特的視角在觀察中國,對這個崛起中的東方古國一直保持著熱切的關注。因為遇到中國“貴人”,他與這個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庫恩提筆為中國改革30年歷程作傳。
這本名為《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的書已于去年出版。而現在,庫恩博士的新書《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思考的》(How China's Leaders Think)又即將全球發行。
-記者手記
庫恩式的西方身影
追溯中國百年近代史,你會發現不少庫恩式的西方身影。
在東西方觀念分歧的鴻溝橫亙之時,總有一些熱愛這個東方古國的智者希望在中間搭起溝通的橋梁。
因而,當我們看到來自大洋彼岸庫恩博士的萬言回復時,內心頗為溫暖,但也并不奇怪。
對于我們稍顯宏大的提問,庫恩博士想了又想,花了數天時間,一一認真作答。顯然,觀察中國這六十年,庫恩博士有很多觀點希望與更多的中國民眾分享。
這是一位到過中國的地方比一般中國老百姓要多得多的美國科學家,這也是一位與紅墻內的中國領導人有著緊密關聯的中國問題專家,同時他還訪問過無數中國普通農民、學生、士兵、工人、民工、下崗職工、退休人員、記者、警察,在中國和世界的舞臺上巡回演講“科學發展觀”。
如果說,上世紀初中國睜眼看世界之時一些西方友人帶來的更多是西方文明的啟蒙,那么,進入21世紀,庫恩博士致力的是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和他們領導人的故事,他希望架起的橋梁使被誤讀的中國在國際社會更加透明,讓中國的態度更容易被世界所理解。
但這位中國問題專家在西方世界顯然沒有在中國這般受寵。相反,他時時需要與持相反意見的人士“辯論”,問題的焦點經常是:一個美國的科學家、銀行投資家,為什么要去宣揚中國領導人的治國方略?為什么要去“親中國”?
庫恩的回復是:我只是說我所看到的真實情況,那是簡單的真相。盡管他一只眼睛從小失明,但這并不影響他審視中國的客觀立場。
但讓他無比欣慰的是,他所解讀到的中國模式,已逐漸影響著當今國際輿論,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
因而,他對永遠充滿變革激情的廣東充滿期待,他記得他與廣東主政者汪洋的十年約定,那時,他將是70多歲的老人,而中國,也將跨入另一個輝煌的三十年。
-精讀中國
對于中國這個國度,要用歷史來解讀現實。
美國的年輕人,不了解中國近現代史,就永遠不會理解,為什么在中國“穩定壓倒一切”。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
關鍵詞
新中國60年
中國最大的變化是 改革帶給民眾精神上的改變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能再次接受本報的專訪,非常感謝。
庫恩(以下簡稱“庫”):上次能參觀貴報社并拜會楊興鋒社長,我感到非常榮幸。在此,我向楊社長、貴報工作者以及貴報讀者送上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祝福。
我已經來過中國不下百余次了,到中國就像回家一樣。每次來中國,我總是要提醒自己帶上護照,因為我總覺得去中國就是一件如回家一樣簡單的事情,像從洛杉磯飛到紐約一樣,用不著帶護照。
記: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六十年一甲子,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您的內心會有何獨特的感受?
庫:中國的改革帶來了經濟上的巨變,但我認為,中國最大的變化不在于經濟,而在于改革所帶來的中國民眾精神上的改變——他們思考方式的變化以及他們自身感覺的改變——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未來越來越充滿信心,這些改變總是出乎西方讀者的意料。
我認為,伴隨著由鄧小平先生提出的具有顯著成果的30年改革開放,新中國成立60周年標志著中國史詩般的現代化征程已經到達了“三分之二里程碑”,而新中國的第三個30年將是最有活力,又飽含未知的時期,這將設定今后幾代人的前進軌跡,使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繼續著歷史上最偉大的轉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