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六日電 (記者 應妮)正在此間進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演出”,從全中國調集了一百一十余臺優秀劇目,而其中接近四分之一的是一批以革命歷史題材為內容的“紅色經典劇目”,成為整個獻禮演出中頗為引人注目的板塊。江姐、華子良、劉胡蘭、娘子軍這些上一輩耳熟能詳的形象,隨著這些復排或新創劇目的上演,再次走進新一代觀眾的心中。
空政文工團的歌劇《江姐》,扮演江姐的演員目前已到了第六代,但這出戲仍深入人心,廣受歡迎;湖北省歌舞劇院的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五十年來一直是劇院的“看家戲”、“吃飯戲”,近年來在演出市場上所向披靡,常常一票難求;而創作于一九六四年的中央芭蕾舞團的《紅色娘子軍》是中國第一部芭蕾舞劇,它的誕生被認為是對西方古典芭蕾的挑戰,其作為中國芭蕾的典范作品近半個世紀以來久演不衰。
在紅色經典劇目的傳承和發展中,找到將“革命”轉化為文化經典和藝術感受的方式,是作品穿越時空,激發本土觀眾心理認同的重要原因。
舞劇《紅梅贊》,從《紅巖》原著中精選了江姐受刑、絕食斗爭、繡紅旗等故事情節,作為演繹紅色題材的一部現代舞劇作品,實際上面臨著一個藝術創新的問題。全劇采用西方現代舞的技巧手法,用外來藝術形式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為觀眾所喜聞樂見。
在二度創作中,適應時代需求以及觀眾審美角度的變化,是對改編者極大的考驗。在講述“劉胡蘭”的豫劇《鍘刀下的紅梅》一劇中,編者甚至顛覆了“劉胡蘭”傳統的齊耳短發,賦予形象一條長長的大辮子;從以往的“高大全”英雄形象,改為從小處著手,精心描繪她的成長過程,與妹妹爭奪小發卡、用小銅板交黨費,直至犧牲前剪掉自己的辮子留給奶奶做念想,讓全劇自然進入高潮,塑造了一個可愛、可信、可親、可敬的劉胡蘭。而該戲作為河南小皇后豫劇團這樣一個民營劇團的保留劇目,從二00一年初上演至今,已經演了一千四百多場,占了每年演出的三分之一,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賈志剛說,近十年來,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達到最高峰,不論舞臺還是屏幕上,收視率也都不俗,而觀眾不僅是上了歲數的人群,在年輕人中也有一定的市場,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他認為,這類革命題材劇目要永遠將藝術價值放在第一位;題材本身不決定藝術魅力,需要花大力氣去選擇的是視角和人物個性。同時,面對這樣的題材是對創作者能力的極大考驗,這些內容已經成為歷史,因此需要通過搜集大量間接材料來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