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來,個別漢字調整字形以及“不考慮全面恢復繁體字”的消息,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對此,有電影導演公開在網絡博客上提出,一個民族的字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5000年燦爛文明的靈魂從有形上講就是繁體漢字。請問,恢復繁體字就是恢復民族文化靈魂嗎?應該如何看待繁簡變遷以及漢字規范?
——上海威海路 范兆倫
答:為找回“民族文化靈魂”而呼喚恢復繁體字,是一個不合理的要求。作為記載文明發展的工具,繁體漢字與簡體漢字都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和靈魂緊密相連,繁簡之間亦存在隔離不斷的歷史脈絡。
繁體字在承載中華文化的歷史上有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繁體字更適合于單音節為主的文言文時代,對以口語化為特征的現代書面語來說,就有了“難讀、難寫、難認、難記”的缺陷。因而,以簡化漢字作為現代漢字的主流是發展的必然。在新時期,恢復繁體字也不一定就能讓民族文化靈魂重新煥發生機。
漢字經過上世紀中葉的整理和簡化后,已經進入記錄現代漢語的良性狀態。經過半個世紀的磨合,人們已習慣了這套文字表達系統,達到了“約定俗成”的自然境界。在此過程中,曾經有過“二簡”方案的倉促上馬以及被淘汰,這不失為現代漢字系統“徑易而不拂”的一個證明。
不過,就像歷史上多次發生變化一樣,漢字是樂于接受調整和變化的。此外,漢字還有書寫體和印刷體之分。書寫體是藝術的,印刷體突出實用性。對于使用漢字的人來說,實用通常比藝術更為重要。正因為如此,金石學家唐蘭說過,書寫文字,人人都不同,所以文字用的時代略久,就容易混亂;書寫體本是永遠流動的。他同時指出,印刷術的發明和進步,足以使正楷體容易固定。印刷體和書寫體,有時是有歧義的,可無論如何,印刷體總還可以作標準用的。自從發明印刷術后,漢字受到印刷物的影響,逐步走向規范。規范是一種約束,也是進步。上世紀的漢字改革運動,正是在書寫體基礎上通過規范印刷體而取得成功的。
當然,漢字規范并不妨礙書法藝術的存在,也不妨礙書寫者繼續美化地使用漢字。現在電腦用字中有各種字體,如新魏體、幼圓體、新宋體等等,都是經過字體設計而為公眾所熟知的印刷字體。
嚴格說來,教育部《通用規范漢字表》所提出的44個“整容”漢字,屬于字體設計,而非對漢字的重新規范。因為它是在原有的印刷字體系統內部對個別字在筆形上作了一些修正,以利于字形統一!蹲直怼愤恢復了51個異體字和6個繁體字。這一方案透露兩方面信息:一是必要時可以恢復使用傳承的文字,而不必視為不規范;二是反對盲目擴大繁體字的使用范圍,或無限制擴大“類推簡化字”。
其實,對已經掌握使用繁體字的人來說,“由繁入簡”是比較容易的。可對習慣使用簡體字的上億人來說,要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繁體字,就不是那么輕而易舉了。在手寫漢字方面,繁體字所帶來的書寫困難和緩慢問題,終究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謴头斌w字,還會帶來資源的嚴重浪費,F代社會,并不要求人人具備直接閱讀古籍原典、整理古籍等方面的能力。就專業人士而言,也并不是掌握繁體字就可以了,專業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對古漢字的不同需求。
與簡體漢字相比,繁體字確實有表義更明確的作用。比如《字表》擬恢復的“”字,文字訓詁學家王寧先生說浮的“”與“萍”“蘋”長期混用不分,但現在必須把“”拿出來,因為這與環保有關,且在植物領域,“”并不等同于“蘋”。這話很有道理。但是,查《說文》可知,“”字的小篆與“萍”“蘋”本是各不相同的字!捌肌薄疤O”字未簡化,只是由于以前“果”被某些方言區的人俗寫作“蘋果”,于是就把“”字取消,采用了“蘋果”的寫法。既然現在要恢復“”字,那么是否也該恢復“果”的寫法呢?同時,還是否要將“”字中的“”字簡化呢?又如,“鐘”與“”是兩個姓氏、兩個家族,所以有理由分開。但“”并非繁體字,而是一個類推產生的簡化字。
因而,站在漢字規范的立場來看,漢字“微調”確實應當慎之又慎。畢竟漢字一經造出,就很難取消身份,這在文字史上不乏其例。我們不主張全面恢復繁體字,是為了使漢字更穩定,讓它在現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理,我們也不希望漢字頻頻變動,哪怕只是外科手術式的“美容”,也會牽一發動全身,影響整個文字系統的約定俗成。30年前廢止“二簡”方案,是尊重民意、尊重科學的一次重大決策。可盡管這樣,此前匆匆上馬、其后又匆匆廢止的做法,還是給社會留下了不少隱患。所以說,對漢字進行“變臉”和折騰,有必要嚴肅對待。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 陳五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