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7月15日上午,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清華大學發表主題為《應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挑戰》的演講,楊振寧、翁帆夫婦出席。 中新社發 李學仕 攝
資料圖:4月23日,楊振寧、翁帆夫婦二人。 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自1995年《自然雜志》改由上海大學主辦以后,由我擔任責編發過楊振寧先生的兩篇半文稿。那是1995年7月《自然雜志》復刊后不久,我聽說楊振寧要來校作學術報告,覺得是組稿良機不容錯過。是日主編先拜訪了楊振寧,希望他能把講稿給我刊發表。楊先生說對學術報告雖然作了準備,但未整理成文。《自然雜志》要發表,他覺得可以,并答應在報告結束后將講課用的幻燈片借給我們用,第二天中午還。于是我們一面安排現場錄音,晚上反拍幻燈片忙到深夜。錄音由馮承天教授整理成文,我做了編輯加工,還寫了說明做按語,文章題目是《對稱與物理》。我把大部分的圖片用在文中,幾張比較清晰的彩照做了封面和封底。所有圖注也是我按圖索驥撰寫的。當時電子郵件還不普及,無法請大師審閱,心里有點忐忑不安。刊物出版后我把樣刊寄到他的香港住址,后來沒聽說有什么意見也就放心了。
光陰荏苒不覺10年過去了,《自然雜志》準備2005年改版,擬發一篇重量級的文章以壯聲勢,我又想起了楊振寧,便給他寫了一封約稿信。這次楊先生還真給面子,很快發來了稿件——《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令我大喜過望。此文發表在2005年第1期的卷首。不久我見電腦的信箱里又有一封楊振寧的電子郵件,趕緊打開來看,郵件中寫道:“編輯先生:翁帆翻譯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希望《自然雜志》能發表。要求不改一字,使用全部照片。楊振寧。”我打開附件見譯稿名為《紀念奧本海默——老師,偉人》”作者是美國物理學家愛·杰爾居埃。我拜讀后覺得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對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上世紀30年代與研究生的關系作了生動的描述,翁帆的翻譯通達流暢,再加上楊振寧給文章作了七個注解和后記,因此文章具有資料性的價值。但按我們原來的規范流程,還要耽擱一些時間才能發表。我想楊振寧這樣的大家能主動給《自然雜志》發信,就是希望看到文章早日付梓,于是征得主編同意馬上發稿。文章發表在《自然雜志》2005年第2期上。因為楊振寧是第二作者,所以只能算寫了半篇。事實上,這篇文章也許是翁帆翻譯之旅的開始,在后來的兩三年里翁帆翻譯了許多楊振寧的英文作品,現在已以《曙光集》為書名結集出版。
回顧《自然雜志》在10年里發表的楊振寧的兩篇文章,可以看到他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孜孜不倦的探索軌跡。記得當年我在讀《對稱和物理》一文時,就深切地感受到他不僅是一位物理學大師,還是一位美學大師。正如他自己所說:“給大家覺得楊振寧所注意的事情只是物理,那就是錯誤的。我想人生很豐富,有很多方向。”《自然雜志》上發表的《對稱與物理》一文恰好表達了他對以對稱和和諧為特點的科學之美的探索和詮釋。
“對稱”觀念對物理學進展的影響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古希臘人在觀察行星運行時,就認定其軌道是圓、或圓的組合,因為圓是最對稱、最和諧的圖形。開普勒發現天體運動定律時也是深受和諧思想的引導。《對稱與物理》一文在回顧經典物理學發展歷史的同時,又把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商代青銅器、蘇東坡的回文詩、巴赫的卡農賦格曲、自然界里的雪花和微生物病毒等,都呈現出對稱、和諧之美,令我們感到奇妙和驚嘆。
當然本文最為精彩之處無疑是先生對20世紀物理學中諸多領域如元素周期律的量子解釋,反粒子、時間反演和CP不守恒、量子電動力學重整化、對稱破缺的標準模型和規范場等的闡述。這些是他最熟悉的研究領域,他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些物理定理和定律蘊含的對稱(包括有缺陷的對稱)、和諧之美的欣賞。在敘述時,激動而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10年之后,楊振寧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文對美的觀念又有新的認識。他說,由于受到《易經》卦名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出來了精簡之美、濃縮之美等深層觀念。于是,楊振寧把對稱、和諧,與精簡、濃縮等美學特征結合起來考慮,對物理學之美有了更完整的表述。他說:“(物理學的基本結構)這種極度濃縮性和包羅萬象的特點可以用布雷克(W.Blake)的不朽詩句:‘一粒砂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來描述。”但即便如此,他覺得還不夠。他補充說:“(詩中)缺少的似乎是一種莊嚴感,一種神圣感,一種初窺宇宙奧秘的畏懼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籌建歌德式教堂的建筑師們所要歌頌的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最終極的美。”楊振寧這種基于對物理學的理解和領悟,引用發自內心的美感,他的表述是很深刻的,將成為一種經典表述。
此外,楊振寧還喜歡用美學的眼光和文學的語言來審視和評價科學,例如他在談到物理學家狄拉克的工作時用“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來形容,說他的文章如”秋水文章不染塵”。
他不僅對美學理論頗有研究,對于繪畫、書法、青銅器、陶瓷等藝術品也多有收藏和很高的鑒賞力。記得1989年時,我有一次參加在上海交大召開的有楊振寧出席的會議,會上校方送了他一件由該校仿制的古代青銅器(制作精良,幾可亂真),楊先生作了即興發言,如數家珍般地說出此件的名稱、來歷和藝術特點,令與會的人驚嘆不已。
作者:林鳳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