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中旬,南京軍區某部在黃海某海域,按照實戰要求,組織海上實兵演習,進一步檢驗部隊的實戰能力。這個部隊以可能擔負的作戰任務為牽引,在連續多年海上訓練的基礎上,堅持抓基礎與抓應用相結合,單個技能訓練與戰斗編組訓練相結合,把往年的訓練成果充分運用到訓練中去,堅持從難從嚴訓練部隊,不斷提高部隊的實戰能力。 中新社發 王華勝 攝
20世紀7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臺灣當局代表中國坐進了聯合國的席位,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中日關系的改善,這些重大事件使臺灣的處境急轉直下,形勢對中共十分有利。因此,毛澤東和周恩來又把和平解決臺灣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1973年春,毛澤東把和臺灣當局溝通、恢復和談的特殊任務交給了92歲高齡的章士釗。1973年5月25日,章士釗飛抵香港啟德機楊。抵港的翌日,章士釗就開始約見舊友。可惜天不假年,一個半月后,7月1日,章士釗在港病逝。章士釗病逝后,香港各界舉行了公祭,許孝炎、宋宜山、童冠賢等國民黨故舊及港澳同胞1000多人參加了公祭儀式,深切悼念這位為國共和談奔走的老人。許孝炎等人表示要盡快將章士釗帶來的中共和談條件轉告給臺灣方面。
蔣介石得知章士釗在港去世的消息后,表面上無動于衷,但內心深處還是有觸動的。一些國民黨元老也受到感染。從美國回臺灣不久的陳立夫即在香港《中華月刊》發表了一篇呼吁祖國統一的文章。他主張國共兩黨重開談判,以實現祖國統一。他充滿信心地說:“中國人無論在大陸或臺灣以及海外各地,勢必額手稱頌,化干戈為玉帛。”
盡管蔣介石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行動沒有及時作出回應,但是他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1974年元旦,越南軍艦入侵我國西沙群島。蔣介石表示:“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當即指示臺灣“外交”部門“發表中國領土不容侵犯”的聲明。中越海戰爆發后,駐守西沙的中國海軍要求增兵。鄧小平向毛澤東請示,毛澤東同意增派海軍,并特別強調:海軍經過臺灣海峽“直接走”!以前為避免國共不必要的摩擦,解放軍海軍軍艦在東海和南海間的往來調動都繞道臺灣東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峽。這次根據毛澤東的指示,4艘導彈護衛艦在傍晚閃亮地出現在東引島一側,向臺灣軍艦發出信號,準備通過。臺灣軍方立即向蔣介石請示是否讓中共軍艦通過。蔣介石聽了這個報告,揮手應允:“西沙戰事緊哪!”當晚,臺灣海軍打開探照燈,我方的導彈護衛艦順利通過。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毛澤東與蔣介石達成了默契。
由于中共多次發出和談建議和邀請,也出于對臺灣前途的考慮,蔣介石經過一年多的思考,又動了與中共重開談判的念頭。1975年春節期間,蔣介石將與中共重開談判的使命交給了抗戰前曾主持過國共兩黨秘密談判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立夫接受任務后,即以“總統府資政”的名義,通過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發出邀請毛澤東到臺灣訪問的信息。毛澤東對全面主持黨政軍工作的鄧小平說:兩岸要盡快實現“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臺灣訪問。然而,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沒有能夠看到國共重開和談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現。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第二年的9月9日,毛澤東也與世長辭。歷史留下了遺憾。
由于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毛澤東未能在生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毛澤東逝世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很快便把臺灣問題提到黨中央的議事日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提到臺灣問題時,首次沒有使用“解放”一詞,而代之的是更為貼切的“回歸”。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的重大決策,為1978年以后黨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胡錦濤總書記在作十七大報告時說,我們鄭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經過兩岸人民的努力,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一定會得以實現。(何立波)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