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察兵回憶1949北平解放 監視傅作義軍隊撤出
進城換上新軍裝,幾個不滿20歲的小伙子高高興興地去拍照留念——
這張老照片,珍藏六十年
我的1949
1949年,不滿20歲的康彭壽隨平津衛戍區糾察總隊在良鄉駐防,1月30日晚,“聽”了一夜傅作義軍隊從北平撤離。1月31日天剛亮,他又和戰友們坐上火車進駐北平,擔負維護北平治安的任務。這還是康彭壽第一次來到北平,沒想到,這座他為之守護的城市從此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1監視傅作義軍隊撤出,整整一夜靜聽人嘶馬鳴
1948年11月底,為了在即將解放的北平和天津維護社會治安,康彭壽所在的華北軍政大學步兵學校改編為平津衛戍區糾察總隊。很快,大隊接到命令,從晉縣出發徒步行軍前往良鄉,準備進駐北平。一路上下起了大雪,大隊冒雪兼程行軍了三四天,每天都走80到100公里,抵達良鄉縣東關外燎石崗駐扎待命。
當時大部分等待進駐北平的各級機關都集中在良鄉,康彭壽的隊伍執行的是警戒任務。康老回憶,燎石崗高地西鄰平漢鐵路的良鄉站和平石公路,與良鄉城相望,形成掎角之勢,是設防的重要陣地。高地上有一座古樸的昊天塔,塔內瞭望孔可監控良鄉城和鐵路、公路上有無異動。
從11月底到1月31日,冒著刺骨寒風,康彭壽和隊友們守衛在燎石崗陣地和昊天塔哨位上,保衛南北通道。期間還進行業務學習。學什么?北平的古城面貌、街巷交通、社會治安、老百姓的生活習俗以及復雜場所,還學政治、講形勢。當時糾察隊的很多隊員都來自農村,從來沒見過北平不說,連電燈是什么樣子的、電話怎么打都不知道,所以要通過學習,讓他們進城后能適應環境。
駐扎在燎石崗的日子里,康彭壽記憶最深刻的是形勢變化之快。從此前的“三年至五年,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很快變成了“一年左右打倒蔣介石”。大家心里都很高興,那時候年輕的康彭壽心中,也萌生了全國解放后再讀幾年書的夢想。
沒想到形勢發展得比“一年左右打倒蔣介石”還快。1月30日晚,大隊接到通知,當晚傅作義部隊將通過良鄉撤出冀中地區,康彭壽的隊伍被要求全副武裝、進入陣地,監視傅作義的部隊通過。“我們是黃昏的時候進入陣地的,傅作義的部隊撤了整整一夜,到黎明才撤完。”陣地離公路還有一段距離,夜里黑漆漆的也看不見,只聽到人聲、馬聲,“嘩啦嘩啦”的嘈雜過路聲,偶爾夾雜著幾句大嗓門。“好幾十萬軍隊吶,整整走了一夜。”康彭壽和隊友們也熬了一個通宵。
2第一次進北平,“北平真大,長安街真寬”
傅作義部隊撤完時,天還剛蒙蒙亮。沒有休息,康彭壽跟隨大隊上了火車,往北平進發。在前門下了火車的康彭壽沒有想到,這一進城,他從此就成了扎根的北京人,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
第一次見著北平城,康彭壽的第一感覺是“北平真大,長安街真寬”,但實際上那時候長安街很窄,而且馬路邊都是明水溝。
新鮮歸新鮮,中隊全副武裝、規規矩矩地走到東單。東單是舊北平市四大商業中心之一,也是舊北平社會治安的縮影。康彭壽回憶,那時候的東單廣場臟亂不堪,垃圾堆成小山。泡子河(今崇文門東城角)一帶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街上人很少,路燈晃晃悠悠的,能見到拉洋車的,還有破舊的有軌電車。城里形勢還很亂,散兵游勇四處流竄,拉著野妓的猴車(暗中組織賣淫、拉皮條、介紹嫖客的三輪車的俗稱)和招攬嫖客的騾車到處游蕩。
平津衛戍區糾察總隊共分四個大隊,康彭壽被分在一大隊,擔負的是維護北平社會治安和保衛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任務。一大隊駐扎在史家胡同,轄內城七個行政區。康老回憶,他們當時負責的是東四和崇文門轄區,每天都會在卡車上架著機槍滿街巡邏。
當時憲兵19團沒有跟傅作義走,而是就地解散,很多散兵游勇化裝成老百姓混跡城內。“那時的北平城亂啊,打悶棍的、套白狼的、搶劫的。”康彭壽解釋,“套白狼”就是拿繩子從背后往你脖子上一套,謀財害命。糾察總隊的任務就是在街上日常巡邏,隨時注意可疑人物。有一次,康彭壽和隊友們在象鼻子坑(現在北京站附近)發現一個人形跡可疑,帶回大隊仔細盤查,果然是一個搶匪。
“這在現代的北京人看來是天方夜譚,但當時是千真萬確的。”康老感慨。
3進城后拍的第一張照片,一直珍藏六十年
記者在康老家的臥室墻上看到一幅彩照,照片里年輕的康彭壽身著軍裝,那是他進北平后的第一張照片,至今已珍藏了整整六十年。
進北平前,大家穿的都是槐花結籽染成的土布,連扣子都沒有,用銅錢墊棉花釘上。進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換裝”,新裝是從國民黨倉庫里得來的。“細腳褲,搭配靴子的那種,衣服也有扣子了,穿上后特高興!”回憶起當時換新裝時美美的心情,康老露出了高興的神情。
換了新裝,年輕人嘛,說照個相留念吧。康彭壽和其他幾個小伙子高高興興去了東單三條東口的東單照相館。照相館現在早沒了,拍照片的師傅是什么樣也忘了,可那時興奮的心情一直記到現在。康老將墻上的照片摘下,指點著照片里服裝上的細節——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胸章,臂章是“平津衛戍區”,領章上左右各寫了“糾”、“察”。
照片里的康彭壽上衣兜里有支鋼筆,這可是他的珍貴之物。他平時就愛涂涂寫寫,只可惜只有自己削的筆桿,平時腰里掛著墨水瓶,用的時候蘸一下水。進北平后,他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這支鋼筆。當時他們一個月只有500元的邊區票,只夠買一包花生米,“我不抽煙,攢的錢就用在買筆上了,偵察員嘛,寫字方便”。
原始的老照片只有一寸,現在還珍藏在相冊里,已經有點破損和銹跡了。墻上的照片是老爺子前些年特地去中國照相館翻新放大的,珍重地掛在墻上,時時能見。
1951年1月,北京市糾察總隊結束,康彭壽轉業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如今,康老和老伴居住在北池子大街,過著寧靜的生活。記者問康老,現在看見這張老照片時會想到什么,康老瞧了瞧照片,平和地笑道:“想到,自己老了。”
【記者手記】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將近,這些天,康老在家寫下了對1949年進北平的回憶。工整有力的字體,開篇便是“進北平”三個遒勁大字,徐徐回憶了在燎石崗放哨時的寒風刺骨,進北平前學習形勢時第一次讀到“農夫和蛇”的希臘寓言,第一次進北平見到東單廣場臟亂的情景……薄薄幾頁稿紙,瞬間就將我帶回到了1949年那個遙遠的年代。
康老的女兒康雪說,老爺子性子嚴謹,給孩子寫家書都要先打一遍草稿,這份短短的“回憶”,更是幾經謄寫,很認真很認真。
“您‘聽’傅作義軍隊撤離的時候緊張嗎?”“你在燎石崗的時候很期待進北平嗎?”“您第一次見到前門的箭樓激動嗎?”“您在街上巡邏的時候害怕嗎?”“您拍照片時怎么不微笑呢?”作為職業習慣,我總是想“挖”出康老在某個特定歷史時刻,那一瞬的“內心波瀾”。
康老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遇到這類問題,總是回答“不緊張,當兵這是常事兒”,“沒想那么復雜”,“來不及激動,我們是很規矩地列隊行進”,“不怕,那時候不知害怕”,“拍照片嘛,那時候都是很嚴肅的”……
我讓康老選擇當年記憶最深的一件事,只選一件。康老想了想說,進北平的前夕,燎石崗、昊天塔,5層的通風高塔上,寒冬的大風刺骨地吹著,只穿著空心棉衣的自己,真是冷得不行。只是啊,當時仗著年輕,什么都不怕。
晨報記者 王海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