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君鵬,“網民游戲”的完勝
◎文/本報記者 張薇 陳七妹
《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7月16日,這條如此命名的空帖,用最簡短的話吸引著呈幾何數字般翻番的網民。
網友迅速跟帖,跟出一個賈氏家族;眼疾手快的人肉搜索,得到有關賈君鵬的現實版人物;無限PS,“賈君鵬”的字眼上了《百家講壇》、《新聞聯播》等圖片。
一系列網民集體行為在同一個空帖的帶動下出現,網民的這場自娛自樂甚至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的報道。
于是,沉默的大多數,在這些集體游戲中,得到了發言的機會。“回家吃飯”的呼喚也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流行:呼喚我們所有想要回來而又要不回來的東西。
一個空帖的連鎖效應
現在已經是無人不識賈君鵬,盡管誰也不知道到底誰是賈君鵬。
“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短短12個字,莫名其妙沒頭沒尾,這樣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的空帖,引發出一連串的網絡效應:
先是在最初的9個小時中吸引了超過40萬網友的點擊,百度貼吧的高樓瞬間蓋起,跟帖超過30多萬篇。賈君鵬家族挨個建立,賈君鵬以及賈君鵬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班主任的ID都紛紛現身,掛著這些ID頭銜的網友的戲謔跟帖不斷圓滿對賈君鵬這個角色的豐滿想像,儼然一場賈家舞臺劇:
“知道了,真煩”。
“我今天不回去吃飯,我現在在網吧吃飯呢。你幫我給媽媽說一下。”
“乖孫子,快回來吧,奶奶來看你了。”
“賈君鵬鵬這個孩子平時還是很乖的,但是鑒于今天中午不回家吃飯,嚴重影響班上的風氣,賈君鵬鵬的父母也多關愛一下。不要讓孩子這樣下去了!
“賈君鵬鵬在我家玩呢,他說不回家了!
到底誰是賈君鵬?
有人開始著手人肉搜索,賈君鵬一下子成了當天的谷歌熱詞,甚至還有網友貼出了印著賈君鵬名字的身份證。
網友繼續為原本無意義的水帖“增加”意義,帶有“賈君鵬”字樣的PS圖片相繼誕生,有網友在易中天《百家講壇》的照片下方寫,“大家好,我是賈君鵬的班主任”,也有網友在一群外星人舉旗的照片中PS上“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標識,或者讓這幾個字出現在《新聞聯播》的字幕中,賈君鵬成了無所不在的符號,終極的指向是一場集體無意識的搞笑和樂子。
賈君鵬的故事還在繼續,已經不似僅僅“吃飯回家”那么簡單。
賈君鵬回家吃飯的意義被無限夸大和擴張——
有人說是處于懷舊的情結,就像和菜頭博客里說:“賈君鵬鵬同學明白這個道理,30萬網友明白這個道理。要證明一個混蛋還沒有長大成人,只需要在小巷里喊一聲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童年的玩伴就沖了過來,童年也就那么回來了!
有人說是因為《魔獸世界》,《魔獸世界》服務器關閉超過了40天,網友期盼“開服”,于是也就有了這樣的解釋:如“賈君鵬鵬”等于《魔獸世界》,“媽媽”等于魔獸中國現在的服務商網易,“賈君鵬鵬的七大姑八大姨”則是其他網絡游戲。
從一個空帖,到蓋樓、站隊、PS、講故事、探含義……在賈君鵬這個網絡符號下,網民的集體行為都在這個符號下一一呈現。
那些高調的集體“動作”
賈君鵬,簡直是將網絡群體行為發揮到了極致。
網游中有種大型角色扮演類游戲,叫MMORPG。成千上百萬的網友,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網絡上的群體行為,就像MMORPG里的混戰,各自為陣,都有看家本領和家學淵源?此迫后w無意識,實際是在表態的同時,維護和諧。
◎觀光
網絡上的觀光團跟天安門廣場上的旅游團一樣,導游舉旗,團員跟隨,撲到共同的目的地,拍照走人。網絡觀光團是純粹的散客,哪里有勁爆話題,就往哪里鉆。他們不肯匆匆來,悄悄走,一定要在評論中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于是“天涯觀光團”、“豆瓣觀光團”就出現在所有有趣、有料、有爭議的網頁上了。
◎成立教派
昔日的芙蓉教、菊花教、咆哮教、梨花教、紅衣教都已無人問津。如今的網絡教派一個帖子就能成教。不需要依托某個論壇,更沒有領頭人物,每個人都可以自立門戶。通常一個教派要想瞬間流行,教主一定是雷人的,教眾一定是反諷的。
◎PS
從猥瑣男照片發展到紅領帶灰西裝cosplay秀,現在的PS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惡搞。用圖片說話、發表意見,才能挑起網友們動手的興趣。
◎杜撰
如果你去百度知道吧問“菜鳥”是什么,發十遍問題,得到的答案都一樣。如果你去問 “信春哥,得永生”是怎么回事,或許會得到 9個回答。為了顯示與眾不同的文采和跳躍思維,演繹和杜撰已經成了練就論壇妙語的最佳方法。一句“信春哥”都可以給你衍生出一篇真假難辨的高考滿分作文,“百度知道”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排
看帖不留言不是好網友。一個“排”字、一個“re”字,就能生生把完全沒有營養的 “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在9小時之內,制造成中文互聯網的奇跡。如果你覺得可悲 ,那也有點極端,排,看似只是做標記,卻也是最言簡意賅的認同和支持。
◎轉帖
來自開心網的信息繁殖新方法。無論看到什么好玩的,可怕的,有趣的,無聊的,打動人心,叫人惡心的帖子,直接一點“轉帖”按鈕,帖子就像震蕩波一樣,同時轉發給無數人。大家都轉起來,“大張偉嗑藥真相”的視頻幾分鐘就能被媒體發現,成為報紙頭條。
不再沉默的群體娛樂
◎文/和菜頭
從觀光、教派、PS再到轉帖,這些行為催生了不只一個“賈君鵬”。別說這是無聊,網絡世界的集體行為也許就是一種集體游戲,是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的立場——生生玩出來社會新聞,比如賈君鵬事件被主流媒體的報道;活活玩出來的社會意義,比如“回家吃飯”被詮釋成懷舊或者要求開服,甚至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流行:呼喚我們所有想要回來而又要不回來的東西。
任何一個職業編輯都能敏銳地判斷一篇網文是否能夠構成一個新聞事件,但是判斷一個網友樂于參與的游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新聞事件會讓許多人關注,引起很高的關注度。誰掌握新聞事件,誰掌握網絡影響力和話語權。但是,網絡游戲的參與度和粘著度遠遠高于新聞事件,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擴散,而且有大量的人能夠參與進來,使得游戲能夠維持很長的時間。
許多人談到過七八年前的新浪新聞跟帖,也說到今天網易的新聞跟帖。我始終認為,這種行為和新聞無關,而是網絡游戲的一部分。當年在新浪發“河北人民發來賀電”的家伙,和今天在網易新聞跟帖蓋樓的家伙,是同一類人,在行為上采取了相同的邏輯。不要以為新聞因此變得重要了,新聞只是導引入口,跟帖是網民的游戲場。極端一點考慮,可以完全去掉新聞本身,游戲一樣可以繼續。春哥的出現,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入口完全不是新聞性的,而是游戲本身造就了新聞性,網民活活玩出了一條社會新聞。
我覺得這種參與游戲的力量更為兇猛,這個世界早已經徹底娛樂化了。前幾天看邁克·華萊士的自傳《你我之間》,有一句話我隱忍不發:華萊士沒有在做任何嚴肅新聞,那就是一檔娛樂秀。只是所有人覺得他很高端,很新聞而已,電視節目的本質就是娛樂節目。60分鐘的時間討論一個極為嚴肅的話題,那不是扯蛋還能是什么?華萊士在60分鐘內就能提供足夠的內容,深入地分析,那么要學者干什么?包括《探索頻道》和BBC的紀錄片,用視覺畫面代替親歷和思考,那也是一種娛樂而已,讓觀眾在電視機前覺得自己有所理解和認知,這和現實的關系基本為零。
電視在中國的發展很殘疾,不是專注于娛樂性,而是專注于教化的力量,F在網絡也有這種趨勢,平媒和電視的從業者卷入,使得這個行當變成了既有的媒體在網絡上的簡單克隆。同時,連業內專家也在提供錯誤的彈藥,說什么中國的網絡太過娛樂化。不是太過娛樂化,而是根本娛樂得不夠。沉默的大多數之所以是沉默的大多數,是因為他們沒有可以參與的活動。屈指數一下,在網絡上的集體游戲有幾種范式?投票、跟帖、Digg、轉載,還有什么?有什么可以使得一個游戲不斷強化,無數人不斷加入,就像傳統的黃色段子,經過無數人不斷加工豐富,最后達到極強的效果?
在網絡上無論做什么,無論你想要達到什么效果,首先應該是讓它具有游戲性質,其中蘊含游戲性,門檻足夠低,以至于所有人都可以參加。你可以把有效信息附載在游戲里,但要把信息傳播本身當作了游戲,那是沒有多少希望的。一句話,一切都應該看起來像個游戲。以往的電視所控制的世界里要求娛樂至死,網絡的世界要求游戲至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