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圖書商報》報道,在與中關村圖書大廈長達三年的價格折扣戰后,第三極書局銷售損失4600萬元,為此書局拖欠了3年的物業租金,不得不選擇撤出中關村。
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想起了上海的季風書店,去年差不多大半年的時間里,季風書店都面臨著撤離地鐵陜西南路站的壓力,成為上海文化地標的季風的境遇,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國文化界的注意,上海的書友甚至一度喊出來“保衛季風”的口號,今年2月,在輿論壓力下,地鐵公司作出讓步,以最低價與季風書店續約了三年。
當三年前第三極書局這個名字有著豪邁寓意(世界上除北極、南極外,青藏高原被稱為第三極)的大型民營書店,出現于北京北四環的黃金地段時,很多讀書人為之感到高興,第三極書局是以攪局者的身份沖殺到北京圖書零售市場的,寬闊的經營場地、優雅的購書環境、人文的管理辦法,讓它很快也成為北京的文化地標,幾乎每個周末,報紙上都會刊出在這家書局里舉行的簽售、講座等文化信息。現在,第三極書局和曾經的季風書店一樣,將要撤離“老巢”,但卻并沒有像季風書店那樣,引起業界和讀者普遍的惋惜。
沒有引起更大范圍內的關注也是正常的,畢竟北京還有那么多可以購書的大型書店,除了中關村圖書大廈外,還有王府井書店、西單圖書大廈、甜水園圖書市場等等。但和季風這樣的小眾書店不一樣,季風書店即便撤離陜南地鐵,也能依靠船小好掉頭的優勢,繼續另覓佳處營業,而第三極書局一旦撤離中關村,很可能面臨著轟然倒下的悲劇。
這么說不是危言聳聽。解決拖欠的物業租金是第三極書局的一個大包袱,有了這個包袱在,第三極書局注定不能瀟灑地離開,再從容地尋找安身之地。其次,北京城內高昂的租金,已經很難再找到一家大型書店的容身之地。再者,從大環境看,相信很少再有人對大型實體書店的明天抱有樂觀態度,讀者閱讀習慣由紙質向互聯網的轉變,包括購書渠道由書店到網店的轉變,都明白無誤地告訴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及時收手,回頭是岸。
前景不光明,不是第三極書局面臨的問題,也是包括它的競爭對手中關村圖書大廈在內的所有大型書店將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第三極書局撤出了,中關村圖書大廈就勝利了嗎,從競爭開始的那一天,就注定了現在兩敗俱傷的結局。貌似勝利的中關村圖書大廈,維持著表面的繁榮,可所受的內傷,大概只有它的經營者們自己知道。
大型實體書店的內傷,不僅是競爭對手帶來的,這其中還有著其他的原因。比如實體書店經營所需要的場地、人員、設備、倉庫等所帶來的龐大開支,這筆開支已經不能是每本書幾元利潤所能支撐的,在網絡書店還沒出現的時候,實體書店是不折不扣的“壟斷企業”,是讀者買書的不二之選,而當網絡書店也大打價格戰,將圖書拉到五折、六折的時候,實體書店就只有無奈的份了。
讀者的“背叛”也是實體書店說不出來的傷痛。這幾年來,書店里雖然仍然人來人往,但看書的多了,買書的少了,有的讀者到了書店,僅僅是了解書的大概內容,挑選到了喜歡的書,記下書名轉身就去網絡書店去買了。這其實不能責備讀者,讀者有理由做出合情合理的選擇。曾經是人們精神生活“糧倉”的實體書店,在幾十年的時間里,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美好回憶,但互聯網每發展一步,就如同給實體書店這頭“駱駝”的背上壓上了一根稻草,當數字出版和數字閱讀成為主流的時候,實體書店也迎來了它日薄西山的時刻。
小眾書店以其專業性和特色,在互聯網時代仍有著其不可取代的吸引力,而大型實體書店如何應對網絡帶來的生存危機,卻還是一個大的課題。即便大型實體書店向小眾書店學習,傾盡全力地建設軟環境,但龐大身軀卻成了它自身的最大負累。所以,用“轟然倒下”比用“撤離”來形容第三極書局的命運更為合適。下一個書店是誰?或許,第三極書局的命運,乃是全體大型實體書店的命運。
韓浩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