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
《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
“緊箍咒”是不能“戴”的
很多詞典解釋成語有誤
記者;在你印象中,把被誤用的新義當成正確的釋義,這是第一次有詞典這樣做嗎?
王敏:上海的一家詞典就把“首當其沖”這個詞引申為站在前列的意思,而其實現代很多詞典對這個詞的解釋也有誤,它們將“沖”字解釋為交通要道,其實這個“沖”是指“沖車”,古時候攻城用兩樣工具:臨車,相當于我們理解的云梯;沖車,沖擊城門的車子。而“首當其沖”的“沖”實際上就是指沖車的意思,現代詞典都把它比成是“要沖、要道”,根本就不能把它的意義引申出來。現在是熱兵器時代,可以理解人們對古時候器具的不了解,但是卻不能埋沒了它們本來應有的意思,把它曲解了。
新詞可以加入“不折騰”
記者:這本辭典還加入了“活學活用”、“多快好省”、“招商引資”等當下的四字語,這些新詞收進成語詞典合適嗎?
王敏:合不合適要看這些詞語在生活中對人們影響有多大。這是一種嘗試,但是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底線。好像之前臺灣出了一本成語詞典,竟然把“三只小豬”列到里面去了,這就完全越過了底線。而像現在“不折騰”已經成為了一個詞語,雖然“折騰”是一個專名,而“不”則是這個“折騰”的否定式,但是現在無論是在翻譯還是運用上面,大家都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了,這個詞的影響力挺大的,所以我覺得這一類詞是可以放在里頭的。運用語文要有個基準線,只要你在這個基準線里頭,那么就會有一定的寬容度,但是過了,那應該改正。
“緊箍咒”根本就不能“戴”
記者:你印象最深的被誤用的成語還有哪些?
王敏:現在很多報刊包括《人民日報》有時都會用這樣一個搭配:“戴上緊箍咒”,雖然“緊箍咒”現在可以引申為“限制人的東西”,但是“咒”不是一個具體事物,根本就不能“戴”,所以這搭配不當。還有“美輪美奐”這個詞語,“輪”字必須是“車”字旁,不能變成“綸”或是“倫”,因為它有自己特定的意思;再如“伸出橄欖枝”一定是要以爭斗以后為前提,不能單純解釋為向別人示好這個意思。
新聞聯播也會讀錯字
記者:如果這些誤用的意義有了合理的身份,那以后《咬文嚼字》遇到這種情況時,還能挑刺嗎?
王敏:挑刺這個詞用得不準確,其實我們是應該“就事論事,以理服人”,辭書現在已經成為發表個人觀點的一個載體,使用者在用的時候,會自己甄別。例如《現代漢語詞典》以前曾經把“唯一”改成“惟一”,大家都很不習慣,覺得不好,我們就給出了意見,后來在新修訂版本當中,又恢復使用“唯一”這個詞了。
其實語文錯誤是分主客觀看的:主觀上,人會有粗心出錯的時候;客觀上,任何一個語言系統都會有缺陷,會有一些令人誤解的地方。而最易出錯的詞語也會有頻率之分。例如人們都常說“子曰:食色,性也”。但是其實這句并不是孔子說的,是告子說的,這一類我們會指出來更正。我們從2005年創刊10周年開始,在媒體上公布了100個常用錯的詞,從2006年起每年公布10大語言差錯,確實更加能夠引起大家關注。例如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后的一天,新聞聯播播音員就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字讀成了“yue”,其實正確讀法應該是“le”,這是因為受到整句上下文的誤解,總覺得應該有個字讀“yue”。
○相關
“三只小豬”是成語?
臺教育部門編雷人網絡詞典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5日報道,臺灣“教育部”前幾年就已推出了網絡版詞典,但因其將“三只小豬”、“灰姑娘”等詞條列入成語詞典而屢遭詬病,此后還被迫關閉了一段時間。在經歷了“關閉整頓”后,重新開放的網絡版成語詞典至今仍“圈養”著“三只小豬”。甚至連例句都沒變:“我們要記取三只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建橋,就要建最堅固的橋。”這不禁讓人質疑,臺灣教育部門真的認為“三只小豬”是成語嗎?
登錄臺灣“教育部”網站,你可以在在線成語詞典中找到眾多“雷人”詞條,其中包括取自童話和寓言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母雞和金蛋”、“杰克與魔豆樹”;取自電影電視的“楚門的世界”,“真人Show”等,甚至連莎士比亞名劇劇名“奧賽羅”都被歸入“成語”之列。
該詞典給這些所謂“成語”造的例句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比如“睡美人”的例句是:“喂!起床啦!你們以為自己是睡美人呀!”“丑小鴨”的是:“這是我家的丫頭,像只丑小鴨似的。”最讓人噴飯的還要算詞條“特洛伊”了——“這是特洛伊電腦病毒,一不小心就會破壞你的電腦。”
這些所謂“成語”徹底顛覆了人們對于成語的認識,不僅如此,在網絡版詞典里還頻現“雷人”詞匯解釋:“買春”被解釋成“買酒”,“地下有知”成了“死后還有知覺”,“烘焙機”更是滑稽至極,意思居然是“首頁”,原來是取自英文“Homepage”的音譯。
專題撰文:本報記者 蒲荔子 實習生 吳敏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