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鳥巢游”注入更多文化
謝衛群
最近幾天,有關國家體育場“鳥巢”的新聞接二連三。
首屆“中國北京鳥巢夏季音樂會”要開演了,主唱宋祖英的6套禮服正式發布;千張乒乓球臺也擺到了“鳥巢”前,開啟了“千臺萬人”的健身大運動。
看得出來,主辦方千方百計地在為“鳥巢”拉動人氣,并輔以最能調動人的體育和文化手段。這樣的舉動不僅具有一般文體活動的意義,更就“后奧運時代”如何開發“奧運遺產”給我們以啟示。
日前出爐的北京奧運會審計報告稱,奧運會收入將達205億元,支出將達193.43億元,收支結余超過10億元。對于一個毫無經驗的新手而言,首次辦奧運就有如此手筆,難能可貴。不過,這只是一次初步的勝利,更大的挑戰在于“后奧運時代”如何把這些固定的體育場館資產變現為可流動的資金,如何進一步利用奧運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奧林匹克公園管委會有關人士透露,“鳥巢”開放半年的門票收入已超3億元。看上去,這個收入不錯。但他透露的另一個事實是,“鳥巢”整體投資和利息加上運營費用總計36億元,收回成本要35年,每年至少掙3000萬美元(約合2億元人民幣)才能維持平衡。以這一數據分析,如果“鳥巢”的門票收入能保持前半年水平,收回成本也許不會成為問題,但現實是,旅游人數直線下降,由最高日客流量8萬人,下降為目前的五六千人。僅靠門票收入將難以維持“鳥巢”的運轉,這或許是“鳥巢”不斷推出大型活動的另一種原因。
大型活動的確能提高“鳥巢”的收入,但是,其不足之處在于難以持續。要提高收入還得從可持續的、日常的“鳥巢游”中想辦法。前半年,“鳥巢”游客的爆發式增長,是因為人們對這一建筑的好奇和奧運情結的吸引。隨著好奇心的減退和奧運氛圍的淡去,如何增加“鳥巢游”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值得研究。
筆者曾到“鳥巢”旅游過,與曾經的恢宏巨制相比,現場旅游的組織就顯得太簡陋、太粗糙了。除了買門票、安檢和買紀念品,游客進入“鳥巢”后就無人問津了。這個場館里曾經發生了多少值得記憶值得感動的場景與畫面啊,為什么不能用我們的創意,把這些團結的進取的溫馨的點點滴滴,以更現代、更親和的方式告訴更多的游客呢?
回顧奧運會的歷史,每屆奧運會都在其舉辦地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豐厚的遺產。北京奧運會結束時,胡錦濤同志強調,奧運會將留下一批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我們十分珍惜這些物質遺產,并將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和作用。同時,我們認識到,北京奧運會的精神遺產更為持久、更為寶貴”。“后奧運時代”,我們不僅要利用好包括“鳥巢”在內的體育場館,同時更要珍視奧運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從奧運會成功經驗中思辨文化建設的新內涵、新思路。
就“鳥巢”而言,我們不僅要讓游客在這里看到了不起的建筑,還要看到更多更豐富的畫面、思想與精神。令人欣喜的是,“鳥巢”新的運營方案已開始醞釀,希望這個新方案,能更多地注入文化的內涵,讓更多人能流連忘返、百看不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