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捐款門”的時態問題
有語法學家說,漢語不存在時態問題。其實在現代漢語中,“著”、“了”、“過”、“將”、“要”、“想”等,就是表達時態的單字詞。古代漢語也有時態,蘇東坡詩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其中就有時態,只不過不像現代漢語中那么明顯而已。
還是回到現實中。關于余秋雨先生的捐款問題,連日來眾說紛紜,浪費了不少口水。其實,余先生究竟捐沒捐款,捐了多少,用漢語語法的時態規則稍加分析,就真相大白了。
2008年6月12日上海一家報紙刊登《〈2008分之1〉公益短片啟動余秋雨任撰稿人》一文,其中提到“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余秋雨第一時間向災區捐款20萬元,成為全國學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紀錄”。對此,余先生予以了默認。
余先生的“老冤家”蕭夏林認為,余秋雨不僅沒有捐那么多,而且“捐款恐怕是零”。他分析了去年地震發生后全國4家報紙關于余秋雨捐款的同源報道后提出,“可以確定的是,余秋雨以及他所擔任名譽董事長的九久讀書人公司當時一共實際只捐款了6萬元……余秋雨再怎么捐,也不會超過6萬元……直接捐款恐怕是零。”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余秋雨第一時間向災區捐款20萬元”,這話的意思很明顯,那是“過去完成時”,就是說,只有20萬元實際到了受捐者的賬戶上,才可以這樣造句,否則即是撒謊。這樣看來,蕭夏林的分析是合理的。而實際上,蕭夏林的質疑公開后,四川省民政局、慈善總會和紅十字會這三家地震時的捐款機構均表示無余秋雨的捐款記錄。
而最新的消息是,余先生的助手金克林稱,在去年大地震發生后,九久公司名譽董事長余秋雨決定捐20萬元修建一所希望小學,請公司聯系安排。“公司和上海對口援建的災區城市都江堰經過多次商討,決定將余秋雨先生的捐助用于三所新建學校的圖書館。今年5月初,隨著都江堰新建學校即將落成,此項工作已啟動。圖書館將于9月新校舍啟用時開放”。
當然,這只是余先生方面的一面之詞。而就是這一面之詞,也仍然足以說明問題了。5·12后余秋雨決定捐20萬元,跟第一時間捐了20萬元,顯然不屬同一時態。而事實上一年之后這筆錢也沒捐出去,只是說將要用于三所新建學校的圖書館,那將是9月份的事了。顯然,這是“將來進行時”,而非“過去完成時”。
余秋雨先生是著名作家,應該了解現代漢語的基本語法規則。捐了就拿出證據來,沒捐就大大方方承認———即使不道歉也無所謂,畢竟現在諾而不捐已是“潛規則”。
作者:鄺子倩
(轉載此文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