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錢,還剩下了什么?
解璽璋
以前的文藝界,現在人多稱娛樂圈,含蓄點兒的叫文娛圈。這種稱呼上的改變,其實所隱含的恰恰是文化價值觀的改變。以前我們用政治的、藝術的、文化的尺度,衡量作品和藝術家,現在,政治的尺度還在,藝術的、文化的尺度卻逐漸被金錢替代了。電影的票房、劇場的上座率、電視的收視率、圖書的碼洋和發行量,都是金錢的代名詞。在娛樂圈里,誰能掙錢,誰掙的錢多,誰就是英雄。
所以有人說,劉老根進京不再像陳奐生上城那樣戰戰兢兢的了,倒頗有了些凱撒的派頭。為什么會這樣?就因為“不差錢”。手里攥著真金白銀,腰桿子就硬了。所以,具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平陽戲樓,可以變成劉老根大舞臺,上演趙本山的二人轉。離此不遠的北昆,也需要有個劇場啊;由此向南不到10里,北京京劇院也在尋找劇場啊,怎么能讓遠在東北沈陽的趙本山捷足先登了呢?原因很簡單,趙本山兜兒里裝著硬通貨呢,換句話說,他能忽悠得讓二人轉賺錢,這是他的本事。北昆或京劇,怕還沒有這個本事。
我們都過過沒錢的日子,知道沒錢的苦,有錢的甜。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肯定人的欲望,讓人理直氣壯地掙錢、發財,先富起來,而不必擔心被指責為搞資本主義。但事情總有另外一面。開始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大家會心一笑,現在說,笑得就比較勉強,比較尷尬了。因為,錢似乎真成了萬能的,而有了錢又不見得是什么都能有的。常聽人說現在很浮躁,為什么浮躁?就是錢鬧的。如果我們判斷事物的標準,特別是對于文藝作品優劣的評判,只能用金錢去衡量,那么,這不僅不是觀眾之樂事,也絕非國家民族之福祉。
人民需要快樂。我們對于能夠給人民帶來快樂的人,應該給予某種尊重。小沈陽不是被授予了五一勞動獎章嗎?有人看著不倫不類,有人卻也振振有詞。這就是價值評判上的差別。至少在娛樂圈里,英雄模范的標準已經惟市場的馬首是瞻了。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的影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神話,他們都被捧為拯救中國電影的英雄;劉老根大舞臺在北京落戶,引來那么多明星大腕前來捧場,甚至驚動了公安,靜街封路,這里所信奉的就是市場的邏輯,金錢的邏輯。但只有這一種邏輯,一個標準,恐怕難以滿足眾多人群的要求。而文藝,除了給人以快樂之外,恐怕還應該有更多的承擔,才能不愧對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過得很不容易,每個人都有很大壓力,但只靠傻笑我們也過不下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