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韶關五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馮昶 袁少洪)首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二十六日起一連三天在中國廣東韶關舉行。
來自中國、新西蘭、加拿大、德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世界五大洲十八個國家的五十多名專家學者,聚集在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丹霞山所在的粵北重鎮韶關,交流丹霞地貌研究最新成果,為“中國丹霞”申遺助力。
這些專家中有國際地貌學家協會 IAG副主席邁克爾·克羅澤教授、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長彼得·鮑布羅斯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核心專家吉姆·桑賽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前主任沃爾夫岡·艾德等。
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等以“中國丹霞” 名義系列提名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丹霞地貌區的官員和學者也出席了討論會。
本屆討論會主題是丹霞地貌科學發展與資源保護利用。會議同時探討紅層及丹霞地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丹霞地貌自然遺產保護、紅層及丹霞地貌自然危害、人工影響及其資源環境保護、丹霞地貌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發展等問題。
未來兩天,與會專家學者將實地考察廣東丹霞山并繼續研討丹霞地質地貌,通過題為《世界的丹霞》的丹霞山宣言。
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一九二八年,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以廣東丹霞山為代表,將丹霞山這種由紅色沙礫巖組成的地層命名為 “丹霞層”,俗稱“丹霞紅層”;一九三九年,中國陳國達教授將“丹霞紅層”稱為“丹霞地形”。一九五四年起,“地形學”改為“地貌學”,“丹霞地形”隨之改稱“丹霞地貌”。在中國,從熱帶到溫帶,從濕潤區到干旱區,從沿海丘陵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丹霞紅層分布,發育了多種成因的丹霞地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