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館分布看“文化公平”
□岳建國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與旅游”。(見5月18日新華網)
看到這則消息,筆者昔日的一個感受被迅速勾起——那年我第一次進入首都博物館后,最讓我震撼的是這樣一個現象:在古代青銅器展館中,許多價值連城的展品竟然是在與我的老家相鄰的南陽淅川縣出土的,除故宮保存的文物外,絕大多數文物都來自外省各地!我不解:自己老家的文物怎么就無償成了北京人的文物,使老家的絕大多數人終身都不可能看到它們?當我們期望一睹它們的芳容時,還要千里迢迢來到這里,還要給北京人掏錢購買門票?
于是,我想了很多。在許多城里人的眼里,農村天生就是一個窮地方,總是在拖著全國GDP的后腿,可是,城市經濟的各要素中,原來許多是農村奉獻給他們的啊,比如源于外地農村的重點文物,擺放在博物館后就成為北京的重要旅游景點,就成為巨大的搖錢樹!這,該怎樣解釋呢?
還有,用全國人民的稅金建造的全國重點大學如清華、北大等,在北京市招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受到質疑時,他們最常用的理由就是北京考生的“整體素質高”。我想問:如果北京考生真的“整體素質高”,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北京的文化氛圍更濃厚,而由文物組成的博物館最多卻是北京文化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產生了這樣的奇怪現象:用犧牲外省農村文化氛圍、削弱外省農村考生整體素質的辦法來提高北京考生的整體素質,這本來就不公平了,可北京人反過來還要用自己“整體素質高”的理由來排斥外省考生!這是哪門子邏輯啊?
筆者建議:國家應當樹立“文化公平”這個理念,今后在博物館建造上要向省以下中小城市傾斜,不要再以文物安全的理由把地方的最好文物聚集到大城市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