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爭議
就在于丹奔赴災區之際,網上一個帖子將她推到了輿論漩渦:一位據稱為她做翻譯的網友發帖爆料,說于丹赴英國倫敦參加《于丹〈論語〉心得》英文版歐洲首發活動之時,“換酒店耍大牌”、“呵斥助理”、“辱罵翻譯”,自己不堪忍受憤然離開。之后又有網友Clmwin發貼反駁,說自己之后接替了翻譯工作,印象中“她是熱情的,感染人的。”
當記者向于丹當面求證此事時,她微微噓了一口氣,平靜地說:“真相是什么?我希望大家冷靜地想一想。”她更希望,談完這一次,以后不必再向媒體解釋這一話題。
記者:《于丹〈論語〉心得》英文版的首發,卻牽出了一個被炒得很熱鬧的負面新聞,這件事是不是讓您挺不愉快的?
于丹:首先是挺意外的。《論語心得》在英國的出版,當地是當成一件大事來對待的,BBC、《泰晤士報》、《衛報》、《金融時報》等十幾家大媒體都做了采訪,我也要去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還有倫敦做幾場演講,日程安排得很緊。
我這次感覺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特別接受,我在倫敦演講之后,提問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而且舉手的一半以上都是歐洲人。當全球成為一個地球村的時候,人類是會有一些普世型經驗的,大家都在物質的惶惑下去尋求心靈力量,中國哲學和智慧能給人的就是這樣樸素的心靈力量。你想我帶著這樣的任務去,我可能去跟人找碴嗎?
記者: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呢?
于丹:我到的當天,見到了這個發帖的女翻譯,她大概三十幾歲,劍橋大學在讀的博士生,她說她正在很花心血地寫論文。我想大家要合作很長時間,也麻煩她,還從北京給她帶了小禮物,她就很高興。我相信這個女孩子英文水平應該不錯,但是她可能沒接受過口語翻譯的專業訓練,而且講中國哲學我想太難了。事實上我在劍橋、曼徹斯特、倫敦的演講,她一場也沒有跟,只是跟我做了一上午的兩個采訪。做完采訪她就哭了,因為做采訪的過程中有一些儒家的概念她翻譯的不準確。我就會跟她說,可能這么翻不合適,我們得換個說法。我中間打斷過她兩次。但她屬于不能斷的那種人,一斷了之后她就全亂了,翻得還不如前面。發現她這個特點后我想就先別打斷她了,等下來再溝通。但是她已經亂了,下來就哭了,她說她沒見過這么大的場合,她以為就是閑聊天,聊這些內容沒想到。我就一直抱著她,說讓她別放棄,說我可以說得更慢,更短,我們可以多溝通,一起往前走行不行?她說她不行,她已經太緊張太亂了。后來我說你怎么哭得這么委屈呢?她說:“于老師,我是因為你對我這種態度而感動,你對我太好了。”我一直抱著她陪著她,她也一直抱著我哭啊。我說我對你的工作很滿意,我們的演講還沒開始呢。但她可能也意識到演講會更難,所以她就堅決不干了。
我的出版商托比·伊迪先生就趕緊面試了新的翻譯,一個叫王媞的26歲女孩,她是同聲傳譯專業畢業的,在聯合國做過同聲傳譯。她一路跟我聊天,打開手機上網查中英文的《論語》對照,我們到劍橋,演講下來非常轟動,禮堂里爆滿,提問不斷,大家討論儒家思想跟法制社會的適用程度,討論得很好,王媞的翻譯也很好,我對她的工作表示非常滿意。接下來的演講和BBC等大媒體的采訪都是她陪我走下來的,她陪了我四天半,后來我們就成了特別好的朋友。
我自己評價這次倫敦之行是挺滿意的,所以我看見那個女翻譯的帖子非常吃驚,為什么跟了我四天、完成了那么多繁重翻譯的人很高興,跟我兩天的人會如此憤怒呢?現在很多網友,可能不明真相就覺得,你一個講儒學的老師怎么出去是這樣呢?但是我也請大家冷靜地想一想這個事實,大家誰也沒親眼看見過我跟誰發火吧?我肯定打斷過她,但是大家想想,一個中國人怎么會當著外國記者的面跟自己人發脾氣呢?但如果翻譯不準確,這是大事情,是要停下來、要商量的吧?但是她接受不了商量,越商量越是方寸大亂。我想她心里有她的委屈,有她心理上的一些感受,但是和第二位專職翻譯相比,我想這種中國哲學的口譯實在有些難為一位兼職在讀博士生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