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四”,如果新文化運動……
今年5月4日,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一系列紀念活動正在準備之中。如今,紀念也成了一場運動。當紀念也成了一場運動,我們就不得不審視紀念的價值。紀念不是為了神化,是為了看清當下這個時代。面對“五四”,我們這個時代必須保持必要的謙卑。
這幾天看了一些新舊材料,對“五四”終于有了一點模糊的印象,梳理了一下,都是五花八門的“如果”。在那一段風云際會里,往往有一些命運攸關的時刻,杰出人物站在歷史的十字街頭,他們看似偶然踏出的一步,往往深深淺淺地影響了歷史的進程。現在讓我們“游戲”一下歷史,玩一個腦筋急轉彎,把這種偶然性時刻放大,來假想一下歷史的風會向哪個方向吹吧。
如果蔡元培不請陳獨秀。蔡元培當北大校長之前,陳獨秀不過是一個秀才,也沒有留洋文憑,頂多是一支潛力股。但蔡元培就認準陳獨秀了。如果蔡元培不找陳獨秀,他的北大依然會兼容并蓄,但一定不會那么精彩紛呈;而陳獨秀如果不知遇于蔡元培,他肯定進不了北大,《新青年》未必能到北京,這新文化運動能不能成事,還真是成疑。
如果陳獨秀沒有狎妓。對于這個問題,胡適給了一個絕好的分析。當年陳獨秀狎妓流言被散播,蔡元培屈從內部壓力,取消其文科學長一職,陳獨秀憤而出走。16年后,胡適仍然無限欷歔,他說:“獨秀因此離開北大,以后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后來國中思想的左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義者的變弱,皆起于此夜之會。此夜之會……不但決定北大的命運,實開后來十余年政治與思想的分野。此會之重要,也許不是這十六年的短歷史所能論定。”
如果沒有火燒趙家樓。“五四”游行到了趙家樓,學生們跳墻到了曹汝霖家里,搜查曹汝霖不獲。兩個穿著長衫的學生,從身邊取出洋鐵扁壺,低聲說“放火”,霎時濃煙冒起。事情迅速惡化,警察不得不采取鎮壓行動,32名學生被抓,“五四”運動呈星火燎原之勢,影響迅速擴展到全國。如果沒有那兩個學生的點火,一次和平示威會有多大影響?也許誰也說不好。但群眾性暴力,不正是群眾運動的天然果實嗎?這一把革命之火,是肯定要點燃的吧?
如果不是北洋政府。火燒趙家樓之后,北洋政府警察開始抓人,后在群情激奮之下,教育部又苦勸被抓學生出獄,到拘留所向學生們低聲下氣道歉,學生們還是不出去。后來步軍統領衙門和警察所派人道歉,預備了汽車和爆竹送學生出獄。這就是當時的北洋政府,體質虛弱,對社會缺乏控制力,對民主還有一點點畏懼。如果當時執政的不是北洋政府呢?“五四”運動還會有當時的盛況嗎?
如果沒有“五四”運動。胡適晚年對“五四”的看法有了大變化,他認為“五四”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為一個政治運動了。我理解他深深的惋惜,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把他與諸同仁開創的新文化運動,生生地打斷了,從此救亡壓倒了啟蒙。
如果沒有“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也許會持續更長的時間,啟蒙的時間越長,也許社會為變革就準備得越充分。而新文化運動播下的民主與科學的種子,至今沒有長成參天大樹,反而長期營養不良,間或還轉基因一下,這不能不讓人思之想之,嘆息再三。
(作者為新京報編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