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主編的刊物能不能有個魂
韓浩月
新興青春文學雜志中,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無論發(fā)行量還是影響力,都是最大的。青春文學寫手辦刊,《最小說》無疑是先行者和示范者。苛刻一點說,明曉溪的《公主志》、張悅然的《鯉》、蔡駿的《懸疑志》,都屬于跟風,饒雪漫的《最女生》尤甚。
《最小說》的暢銷,首先是郭敬明在圖書市場的巨大號召力,其次才是背后強有力的營銷團隊。于是,后來者無不沿用這一模式——每一個成功的青春文學作家,背后都有著一個實力強勁的出版機構。他們的合作目的十分明顯,那就是奔著經濟效益而去。好在這些合作者頂多拿“推新人、新作”當借口掩飾一下,沒冠以“文學理想”之類的大帽子。
如果承認“文學理想”在這個時代像一個笑話,那么回頭再看青春文學寫手爭相辦刊,就會更容易接受。這一代作家從干上寫作這一行開始,就已經將前幾代作家關乎寫作的一切徹底涂改。文學對他們而言,是一張可以寫下任何東西的白紙,他們要重新對文學進行定義,包括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文學的商業(yè)化。況且文學的功利主義已經滲透到寫作圈子的各個角落,青春文學寫手辦雜志將個人的價值體現最大化,非但不容指摘,而且顯得理直氣壯。
從社會思想解放和文化市場活躍的角度看,由青春文學寫手主編的雜志,較少受到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桎梏,最大程度實現了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表達,而且在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方面,有積極的推動意義。此外,如果放棄用傳統(tǒng)的文學價值衡量標準去看待這些刊物,會發(fā)現它們的暢銷并非寫作者和出版者引導的結果,而是讀者和市場抑或是時代的選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選擇,這種選擇是由生活方式、社會思潮、價值取向等綜合在一起的力量決定的。
內容雷同、多是青春傷懷、“快餐”特征明顯、缺乏思想內涵……對于新興青春文學刊物的批評,多集中于這幾點。這些目前顯而易見的缺陷,也應該引起這個產業(yè)鏈所有從業(yè)者的重視。既然這一產業(yè)已經初具規(guī)模,那就不妨多一點精品意識,在形式和內容的多元化上多下點工夫,少做“端著筐子等雞下蛋”的事——文學創(chuàng)作無論商業(yè)化到什么程度,也起碼都該是情感和靈魂的凝結,而非工業(yè)化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復制品。據說韓寒主編的雜志不久也將與讀者見面,這是個好消息,韓寒或能引領青春文學刊物走向第二條道路,為這塊出版領域注入一些思想和個性。只有如此,日后由年輕人接管的各類出版物,才真正有能力接過上一輩出版人的“槍”,才能夠讓人對中國出版行業(yè)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充滿信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