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抗日戰爭導致了一場作家運動。許多著名的中國作家,如熊式一離開中國遠赴歐洲,為爭取歐洲人對中國的支援而作戰。西方作家則進行了方向相反的旅程,他們被戰爭吸引訪問了中國,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詩人奧登,以及他的旅伴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還有美國人瑪莎·蓋爾霍恩和厄內斯特·海明威。
詩人奧登及其旅伴的“通向戰爭之路”
英國詩人奧登于1937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短暫地訪問過西班牙。同年,他和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受兩家出版社的委派,撰寫“一部有關東方的游記”。雖然伊舍伍德后來說,他“太過于意識到在中國成為微不足道的自我”,他們合寫的《通向戰爭之路》雖然很風趣,但卻是一部對戰爭和政治以及生存努力的比較均衡的記述。在序言中表達的致謝名單里,有他們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士,從傳教士到外交家,從國民黨官員到知識分子,包括邵洵美、左翼活動家如阿格尼絲·史沫特萊和路易·艾黎,這顯示這項計劃的嚴肅以及方法的平衡。
在漢口的一天,1937年4月22日,他們接受葉君健的拜訪:“這是一位怕羞的年輕人”,他雖然日后成為一位多產的作家,但在當時只出版過“一本用世界語寫的短篇小說集”。葉君健是朱利安·貝爾的得意門生之一,他曾在日本遭到過逮捕,罪名是無政府主義者嫌疑犯。他遭到日本警員的殘酷毆打,他要求奧登和伊舍伍德原諒他,如果他“有時顯得有些愚蠢”。“你看,他們那時時常打我的頭部。”他給奧登和伊舍伍德留下的印象,“就像所有這些令人驚訝的堅強的革命者……是那么的溫和、緊張及柔弱”。
他們正在交談時,“沖進來一股泉水般的幻覺——阿格尼絲·史沫特萊身穿一件淺色的女孩般的連衣裙”。阿格尼絲·史沫特萊是美國記者,同情左翼人士,她更多時候身穿戰士的迷彩服,剪著短發。
同一天下午,奧登和伊舍伍德與英國駐中國大使夫人一起訪問了武漢大學。他們在那里發現學術界“一片驚慌和悲哀,他們毫無疑問地在猜測,一旦漢口淪陷,將遭遇什么結果”。他們也遇到了凌叔華。凌女士是一位“對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作品崇拜不已的人”。她給了他們“一個小匣子,帶回去作為禮物。里邊裝著一個雕刻精美的象牙頭顱”。
在漢口時,他們遇見了大攝影家羅伯特·卡帕,并在阿格尼絲·史沫特萊的寓所遇見了周恩來。他們還拜訪了馮·法爾肯豪森將軍的總部,他是國民黨軍隊的顧問。另一次訪問是去杜月笙“防衛森嚴的堡壘”,他是一位黑幫頭子,在1927年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時幫助了蔣,不過他現在是“政府高級官員,在紅十字會委員會里占據很重要的位置。聽說他完全是個文盲……我們談論的完全是紅十字會的事”。他的可怕的過去并非完全看不見,杜長得“又高又瘦,臉上的五官像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真像一座中國式的斯芬克斯。特別突出而又無法解釋的是那雙令人恐懼的腳,穿著絲襪以及那對歐洲時髦尖頭式皮靴,從長緞袍子下面露出來”。
當蓋爾霍恩和海明威因為沒法滿足接近前線的欲望而倍感氣餒時,奧登和伊舍伍德卻成功了。他們接近了一場戰斗的前線,被涂成綠色保護色的白色戰馬逗樂了。伊舍伍德報導說:“據說運河對岸的最后一幢房子里都是士兵,但是奧登把頭探出戰壕,又拍攝了兩張照片,沒有遭到射擊。他輕聲對我說,‘我不相信這里有任何日本人。’他的話語被三聲顫抖的口令打斷。”他們離開了,“邁著沉重的步伐”,穿過田野,隨著轟炸的持續,“田野在陽光下顯得荒蕪空曠。”“更多中國人從東方開火,日本人還擊,轟炸著我們剛撤離的壕溝”。
他們的旅程中有許多時候是坐火車的,由于轟炸或軍隊轉移,火車有時一停就是數小時,甚至幾天。“我們坐在河岸上,看著十九師的士兵們從舢舨上爬到岸邊,還帶著馬匹、機關槍和灶具。他們有著真正戰士的真實而又堅強的神色,像流浪者那樣頑強而務實。經驗教會他們究竟該攜帶什么設備——一個熱水瓶、一頂草帽、筷子、一把傘及一雙備用的膠鞋。每個人的腰帶上都掛著一條洗臉巾,像洗碟布,系在一起的是兩三顆手榴彈,它們看上去像微型的意大利吉地安酒的酒瓶。”
這本書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他們到另一處前線的記述,那是南昌附近,隨同去的還有《時代》雜志的記者和作家彼得·弗萊明。奧登以不修邊幅著稱,而伊舍伍德穿著濕透的長褲,一件“前面燒掉了一大塊”的襯衫,一雙“由于結了泥漿變得又小又硬”的鞋。他倆跟弗萊明,那個老伊頓旅行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身穿卡其布的襯衫和短褲,高爾夫長筒襪穿得整整齊齊,結實的仿麂皮鞋,防水的腕表和萊卡照相機,他彷佛直接從一家倫敦的成衣鋪的櫥窗里走出來,為紳士夏季探險套裝做廣告。”盡管他們外表和意識形態有區別,但這三個人旅行時相處得很融洽,伊舍伍德對弗萊明的中文能力印象很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