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一份提案引發的爭論余波未平——
“兩會”之爭余波:文化傳播視野下的“繁簡之爭”
在不久前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化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建議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不少爭議。
據了解,自從《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以來,在半個多世紀里,漢字的“繁簡之爭”就沒有停止過。就連海外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日前也對媒體表示,他一直預言中國大陸所使用的簡化字會恢復為繁體字,并且這種信心從未動搖。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繁簡之爭”儼然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正方:繁體字有利于文化傳承
許多支持者從文化的角度論述了恢復繁體字的必要性,認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
“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你即使不去使用它,你也要知道。”全國政協委員郁鈞劍表示,我們現在老是說要推廣京劇啊、推廣漢服啊,結果最能夠集中體現傳統文化的繁體字反倒都不認識了。
作家二月河也坦陳自己支持繁體字的理由,“繁體字有美感,包括現在的書法家,都覺得繁體字美,有文化內涵。其次,如果我們再在簡化字的路上走下去,和港澳臺以及其他華人區相比,我們就非主流了,就成‘偏方’了。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結果很多古籍他們都讀不懂,失去了鑒賞古典文集的能力。”
至于人們擔心的繁體字難學的問題,一位海外網友認為,過去認為繁體字很麻煩,后來看到一些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事親戚,他們記筆記都用繁體字,書寫的速度,不見得比我寫簡體慢多少。說到底,這是個使用習慣問題。
反方:簡改繁只能制造混亂
相對于支持恢復繁體字,反對者更多是從文化交流與傳播以及成本角度進行了探討。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認為,簡體字雖然對文化本身有著傷害,但有利于學習和傳播的速度。況且,簡體字是一個存在的事實,現在改成繁體字,只能制造混亂,“我們現在不僅有繁體字、簡體字,還有網絡上的文字,現在文字已經夠亂的了,我們還要把簡體字學好,這是第一。 ”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幾十年來,簡化字在文化普及、掃盲、兒童學習以及外國人學習漢語等各方面都有過巨大貢獻。若全面恢復繁體字,將是一項浩大工程,所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難以估算。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姚大力說:“照我看,掀起這類討論本身都是多余的。”
簡體勢在必行,繁體并未廢除
人們支持恢復繁體字另一個原因,是考慮到海外華人書寫習慣的差異。日前,海外一些媒體撰文指出,海外推行簡體字勢在必行。文章說,海外僑社人口結構已出現天翻覆地的逆轉。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熟悉、習慣簡化漢字的移民人數呈幾何級數的遞升。而傳統的僑教僑校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授簡化漢字,漢語拼音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
其次,簡化漢字在海外已滲透,影響著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各種簡體字的書籍、期刊等出版物充斥市面,無所不在的商品包裝、說明讓簡體字登堂入室。此外,這些年來,中國在全球許多地區設立了孔子學院,是外國人視為學習中文的標準。
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明確表示,公務活動、教育教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主要公共服務行業等領域,簡化字必須作為基本用字。在其他領域,在有關法律法規允許下,對繁體字的學習使用不做干預。
“盡管目前國家規定簡化字為通用文字,但對繁體字仍然有所保留。以中華書局為代表的全國各省古籍出版社每年都在印制大量繁體字書籍,繁體字并未完全廢除。”章新勝說。
袁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