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化報》和《中國新聞出版報》,我已經連續兩次看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今年的兩會上再次建議國家設立“閱讀節”的新聞。作為一個多年倡導全民閱讀的學者,把閱讀進行到底,是他不懈的追求,這個“關于建立國家閱讀節(日),推進全民閱讀的建議”,已是他連續6次提出提案。看過這位委員的設立國家“讀書節”的建議,可以把他的設立國家“讀書節”的思想,歸納為這樣一個核心:“沒有閱讀就沒有精神的發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她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該有自己的閱讀節。”
這很自然讓人想到前不久溫家寶總理在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所說,“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我愿意看到人們在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里拿上一本書,因為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給人安全,給人幸福。多讀書吧,這就是我的希望”,提倡全民多讀書,贊成設立全國讀書節。
說到我們應該設立全民的閱讀節,首先讓人想到每年的“世界讀書日”。1995年11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決議,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也譯為“世界讀書日”、“世界書香日”),這一天各地的書店都會懸掛出醒目的慶祝標志——一本打開的書,中間是一顆心。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著名作家塞萬提斯(西班牙)、莎士比亞(英國)、維加(西班牙)3位著名文學大師的辭世紀念日。從世界各地來看,讀書節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文化景觀,成為最近20年的新風潮。在這一天,丹麥的哥本哈根舉行朗讀馬拉松比賽;加拿大的多倫多舉辦加拿大讀書節活動;1996年開始,美國把每年四月定為“全國詩月”;英國政府接受了“世界圖書日”的倡議,選定了慶祝日期……
無論是國家領導人贊成設立全國讀書節,還是專家學者倡議建立民族閱讀節,或者是那些熱愛閱讀的人渴望這樣的讀書節日,呼吁設立國家的“讀書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我們有一些地方性的讀書節、讀書月之類的活動,但全民性的國家的“讀書節”,仍然是空缺的,而建立國家的“讀書節”,應該更直接的源于我們今天的閱讀現實。在我們國家,前幾年就有中央的和地方的電視讀書節目,在物質消費主義的沖擊下相繼消逝的情況。這一兩年來,在讀書界,人文精神的流失和精神意義的消解,是我們都可以發現的問題。在更廣泛的人文閱讀中,讀者人數在逐年減少,決定一個民族閱讀質量的人文閱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以至于讀書界出現了“人文雜志遭遇寒冬”和“人文閱讀遭遇危機”的說法。閱讀,尤其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閱讀,正在受到商業物質主義的沖擊和挑戰。這是為讀書界、書評作者和熱愛讀書的人,倍感焦慮和困惑的。
叔本華把閱讀看作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文化”,能使我們的心靈優美豐饒。愛默生說,讀書使人的心靈變得高貴。這種閱讀的價值、意義和裨益,無論對于個體生命的心靈,還是我們民族的心靈,都是這樣。
對于個體生命的心靈來說,閱讀,有利于培養人的抽象思維、理性思維,更有利于培養人的文化人格、道德性靈、精神追求,更有利于培養人的生命和靈魂的健康品質,更有利于培養人的文化尊嚴和文化自覺。一個個體生命,閱讀的意義,在于尋求一種讀書的精神,對于讀書目的不懈的探尋和追求,和對讀書對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終生體驗——可以說,正是這種讀書精神,才是熱愛閱讀的人一生讀書的精神依托,成為他的靈魂棲居的永遠的“精神家園”。
對于一個民族的心靈來說,閱讀,更是一個民族靈魂的核心,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支撐,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本質,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最強大、持久、熱情、富有創造性的力量……試想,如果一個民族失掉了閱讀尤其是人文閱讀的追求,那么,我們的心靈中沒有了詩意,我們的記憶中沒有了歷史,我們的思考中沒有了智慧和哲理,民族的文化歷史將被割斷,民族的心靈也會日趨淺薄,會泯滅了我們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類終極精神價值的追求……
在文化發展意義上講,當要保存下來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位置時,文化可以通過建立年年重復的節日來為它找一個位置;在節日的這一天,過去的事件得到了重演。國家“讀書節”的設立,在這種文化和精神的儀式下,我們的閱讀將變得高貴、神圣和富有尊嚴。(許民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