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倒掉和大師的招搖
王石川
這些年特別是進入新千年后,文懷沙先生頻繁亮相于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在各種自述或專訪中,此公生平的耀眼傳奇引人注目者,主要有三點:一、自稱出生于1910年,故今年已被媒體稱作“百歲老人”;二、自述“文革”經歷,系因被打成“反革命”而鋃鐺入獄,同時,又因寫藏鋒詩“反江青”而被視為“英雄”。三、被譽為“國學大師”、“文史大家”、“楚辭泰斗”。
實際上,文懷沙是1921年出生;“文革”中入獄是因為“自五十年代起冒充文化部顧問,以此猥褻、奸污婦女十余人”;至于“國學大師”、“文史大家”、“楚辭泰斗”,學界知其底數的人則都明白,文的楚辭學問至多可抵一名中學教員。(人民網2月19日、《北京晚報》2月18日)
如果沒有人民日報記者、文化學者李輝的這篇文章,庸常如我輩者是萬萬也想不到,這名所謂國寶級人物,原來如此不堪。李輝的指陳當然需要驗證,文先生是否回應、如何回應?這一切都值得期待。但不爭的事實是,又一個偶像倒掉了,又一個大師“淪陷”了。
在渴求真相之余,是不是該追問誰制造了這一幕滑稽的世紀惡作劇?近年來,文先生享譽日隆,人們用了幾乎所有華美的詞語如“國學大師”、“文史大家”、“楚辭泰斗”描摹他。那又是誰第一個將這些帽子扣在他頭上?如果是文先生自己,那就是邀寵,是自我撫摩;如果是別人,那可能就是不負責任,是浮夸,是制造虛假繁榮。
這是一個大師匱乏的年代,溫總理也為當今涌現不出大師級人才感到“非常焦慮”。但這又是一個大師多如牛毛的年代,有自封的、有被封的、有假裝的、有半推半就的。顯然,許多所謂的大師是偽大師,這樣的大師越多無疑越折損真大師的威名。
當今不乏假裝大師或半推半就大師稱號的人。某含淚文人不是對大師稱呼很陶醉嗎:“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一個人先成‘大人’才能成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經做了大半輩子的‘老師’,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吧。”
大師為何泛濫?一方面當然是一些人過于淺薄,習慣于匍匐,勇于下跪,動不動就封一些稍有成就者為大師,高帽雖高,但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也與當事人不自知有關,汲汲于沽名釣譽,別人真真假假封其為大師,他假裝推脫一番便頷首笑納,有時連謙虛的環節都省略了。
這也使我想起季羨林先生,他曾說過希望“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這三頂桂冠指的是“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稱號。老人說:“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么大師?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師們的項背,不過是個雜家,一個雜牌軍而已,不過生的晚些,活的時間長些罷了。”老人還說:“我寫的那些東西,除了部分在學術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過是小兒科,哪里稱得上什么‘家’?”
季羨林畢竟只有一個,像他這樣自謙的人也不多。“生的晚些,活的時間長些罷了”的人,卻偏偏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學大師”、“文史大家”,這樣的人可謂多矣。頂著虛假高帽招搖于世、安享世人膜拜的人,也可謂多矣。這些人難道沒有愧怍之心嗎?很難!自我撫摩很舒服,被人撫摩也很舒服,特別當這撫摩和名利聯系在一起時。
哲人說,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都跪著,讓我們都站起來吧。奉勸一些好事者,別動輒給人家加封大師的冠冕,干什么不好,非要裝孫子?也忠告一些人,別動輒自封大師,或把別人送的大師高帽如獲至寶。看這趨勢,過不了多久,大師也會成為罵人的符號,如果大師繼續泛濫、偽大師繼續為老不尊的話。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