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安意如與馬未都、王春元先生曾進行了一次名為《向傳統致敬:轉身中的往昔記憶》的對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近日,安意如的新書《觀音》因補缺元雜劇的解讀,受到大眾歡迎,成為熱門話題,戲曲評論家解璽彰稱:有10個安意如,有100個安意如最好。昨天,安意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解讀,絕對不能代替原著。
元雜劇像黃金檔電視劇
安意如說:“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靈感來源于此。“這本書寫的是元雜劇,元雜劇演繹的是人間百態,人情是非,我在書的封面上總結了這么一句話:‘戲寫世道人心,人生百態。戲也是音,觀音,觀世間疾苦,聲聲入耳,一一在心。’算是取巧吧,我認為這樣會更有認知度。”以往她的作品都是選擇詩詞為內容,此次卻偏向戲曲,對此,安意如表示,元雜劇本身是詩詞的傳承和延續。“它的語言更口語化,情節更豐富完整,通常會形成一個完整曲折的故事。從故事里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狀況,可以知道一些更具體更生活化的東西,元雜劇的傳播更像現在的八點檔黃金電視劇,亦俗亦雅。”
戲曲美被遮蔽了
《梅蘭芳》熱映,年輕人忽然間發現京劇很美。安意如說,她一開始也是想寫京劇的,最終落到了元雜劇。“因為元雜劇里所形成的很多東西,特別是它的傳奇性對后來的明清小說,以及昆曲,京劇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安意如說,寫京劇是一件看似容易,實則困難的事,“京劇的魅力在于唱腔,身段的感染,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領會的。另外京劇的故事性不是它所看重的,作為現代人要想去系統地闡釋很難。”安意如認為,“寫京劇就要寫角,而我們離名角輩出的年代已經遠了,戲曲美,這些年被遮蔽了,現在去戲院聽戲成了小眾,需要被鼓吹和煽動。而在民國時期,名角就是大眾偶像,潮流明星。”
解讀絕對不能代替原著
安意如認為當下的“國學熱”太過表面化。“一首東風破,一句青花瓷的流行,一個講壇的興盛,幾本詩詞解讀隨筆的暢銷,我們就高呼國學歸來。注意力的暫時轉移,不代表身心的投入。”她認為,不管是國學熱、昆曲熱、京劇熱,都不希望只是曇花一現的潮流,潮流只能喚起你暫時的興趣,不能使你真正懂得并堅持。有讀者看了安意如的作品,再讀古典作品時卻遇到障礙。安意如對此表示,“解讀,絕對不能代替原著。希望讀者能夠因為對我所講述的東西感興趣而去追本溯源,絕不是止步不前。”
著名戲曲評論家解璽彰認為,如今愿意做這種普及性工作的人很少,“ 不光一個安意如,有10個安意如,100個安意如最好,她的普及受大眾歡迎,我覺得意義就在這兒。”
本報記者 蔡 震 文/攝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