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國學熱”里,能看到中國人的狂傲
錢文忠:國學真的熱了嗎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去年上央視《百家講壇》主講《玄奘西游記》后,聲名大噪。春節期間,錢文忠主講的《解讀三字經》又創下平均2.12%的高收視率,贏得一片美譽。此后,民主與法制出版社將講座內容結集出書,首印百萬冊,在現如今圖書出版業三四萬冊足以炫耀于同行的市道下,錢文忠成為繼郭敬明、于丹和易中天后,第四個“百萬開機作家”。
錢文忠被視為《百家講壇》繼易中天、于丹后的第三位標志性人物。就收視、出版指標而言,三人都是時下“國學熱”的弄潮兒,錢文忠更是踩著前人的腳步受惠于此。不過,接受采訪時,錢文忠反駁《百家講壇》掀起“國學熱”的論斷,而所謂“國學熱”的說法,在他看來,更是媒體的武斷評價。
在錢文忠看來,《百家講壇》與“國學熱”根本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到底是《百家講壇》熱了“國學”,還是反過來,不經過詳細研究很難得出結論。“媒體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很害人的。我倒是覺得,《百家講壇》是應運而紅,《百家講壇》很多年了,之前有很多大師級的學者講過,為什么沒紅呀?難道我們這批人的學問比他們好嗎?”錢文忠提出他的觀點,“看現代社會史,當人均GDP達到2000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傳統的回歸,這是非常明確的現象,韓國也好,臺灣也好,中國大陸正在這個當口兒。”
對于現如今中國社會的“國學熱”,錢文忠存疑。作為學者,他看到的是“國學熱”背后國人的盲目、趨從與自大。對于“國學熱”,錢文忠提出自己的三點看法:“第一,國學真的熱了嗎?我只能說比過去稍微回暖了些,但絲毫還是不熱呀,考文史哲的學生遠遠少于金融法律。第二,我認為國學也沒有必要熱,國學只需要一小群人去守先帶后,去看護住它,能夠使它不失傳,能夠在后代有人想學,或者需要向大眾普及的時候,有人比較準確地去做。第三,所謂‘國學熱’里,能看到中國人的狂傲。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的發展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現在中國人自信滿滿,自信一滿就覺得不用向西方學了。從五四開始,我們認為傳統一無是處,現在傳統撿起來什么都是好的了,這也很可怕。其實,還是要承認普世的價值,還是要靜下心來向西方學習。所以說,‘國學’也沒必要熱。”
接著,錢文忠舉了個例子。他曾經聽說現在很多企業規定,員工一定要讀《弟子規》。“這個東西能替代企業制度嗎?那就是老板過過癮吧?現代企業制度是西方文明的產物,不踏踏實實向西方學習,拿一套《弟子規》來就行啦?”錢文忠認為,現今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根本還沒弄清楚,就跟著媒體盲目叫好,這很滑稽。“我們對傳統一直很糊涂,沒弄清楚就說傳統什么都是好的。傳統里也有不好的東西,怎么會沒有呢?不講公德(私德都還比較講),不講秩序(到現在還沒有排隊的概念),不尊重法律,這都是中國傳統的致命傷。” 本報記者 金力維
記者:《三字經》是兒童啟蒙讀物,不過千余字,很佩服您講了42集。
錢文忠:我認為《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詞集,自然要把背后的東西講出來。原來我的想法也是,《三字經》蠻簡單的,可講的時候發現不簡單,不好講,這里面的很多東西原來我們都以為理解了,其實是非常隨意地讓它劃過去了。比如,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誰說的?孔子沒說過,孟子也沒說過。
記者:我還注意到,您講《三字經》和于丹老師講《論語》的方式完全不同,您是字字究其源,用考據的方法。
錢文忠:也不是考據,就是我要把它背后追根溯源的東西說清楚。就像破案一樣。我越講越發現,自己當年對它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記者:我注意到,您講的一些東西和人們慣常的理解不同。
錢文忠:我講的是對的。比如“吹牛皮”到底什么意思?我要把本來的歷史真實傳達出來。另一方面,我也很有興趣把固化在思維里的東西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看。
記者:您認為現在的小朋友還需要讀《三字經》嗎?
錢文忠:為什么不讀呢,讀了有什么壞處呢?我覺得可以讀。
記者:那有什么好處呢?比起英語、奧數和鋼琴來。
錢文忠:這是我們的傳統,傳統文化最主要的一些內容都在這里面。但如果你要說,我對傳統文化完全不知道怎么了,當然也沒問題。對《三字經》大量中國人不了解、不去看也無所謂。中國人有一個問題,太功利。什么事情都問有什么好處,對我有什么用嗎?這沒有意義。就我個人而言,既然現在傳統開始回暖,是不是應該對我們傳統的童蒙讀物有一個全面、確切的闡釋,這是一個工作,至于這個工作到底有什么用,講的人不知道,我也不去考慮這個問題,我不是為了它有什么用講的。
記者:講的過程中,您會為《三字經》延伸出它的現實意義嗎?
錢文忠:沒有,完全沒想過。什么是經典?因為它的價值永恒。古書沒人知道的多了,《三字經》之所以能流傳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還在,一定是超越時空的。考慮現代人怎么想,這種講法也是沒錯的,但我不太認同。這么做,就會使經典去遷就當代人,當代人未免太狂傲了吧?對經典、傳統應該是很謙卑的態度,應該是我們走向它,不是讓它來遷就我們。
記者:但大背景是,我們剛把批判了近百年的古老經典重拾起來。
錢文忠:那更應該謙卑,應該俯身去拾,難道你挺著肚子去拾嗎?既然你認為你在講經典,然后你又讓它來遷就現代人的需要,那你還把它當不當經典了?你把它當什么了?現代人老在問,我需要什么?在經典里我能得到什么?這是個為我所用的想法,這是現代人的狂傲呀。
記者:功利社會嘛。
錢文忠:功利社會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不是很美呢?在西方,古希臘和古拉丁在大學教育里的地位還是很高,我們現在對古漢語倒沒那么看重了。我覺得是我們的民族性格里,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東西,叫“立竿見影”,學了就要用。有些東西是一種人格、修養,是一種熏染。比如現在女孩子用香水,一噴很香。古人是在穿衣服之前把衣服熏香,熏得很均勻。哪種香更舒服?爭都不用爭!可我們對文化經典不能用這個態度,要讓經典慢慢散發出來,這必然很慢。
本報記者 金力維
李剛 攝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