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中新社資料圖
一九五八年,北京盛夏,作家老舍先生在荷花池邊小憩。 中新社發 王慶祥 攝
今年是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瞭望新聞周刊》雜志為此刊登文章,對老舍先生逝世前后的一些片段進行回憶。文章中寫道,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殺。在此前一天,即8月23日,是老舍病愈后上班的第一天。這一天,紅衛兵在成賢街孔廟焚燒京戲戲裝,老舍被從單位拉去陪斗。次日,不堪凌辱的老舍憤然離世。老舍先生自殺后,火葬場將他的骨灰遺棄,以至于長期以來,舒乙等人無法找到先生的遺骨。當時的北京市文聯出具了證明函,稱:“我舒舍予自絕于人民,特此證明。”
人道主義淪落何處,由此可見一斑。之所以提及舊事,是想讓讀者,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1966年8月發生的那場悲劇以及“文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舒乙的學生傅光明的一段回憶。傅光明傾十余年之力、走訪了幾十位老舍之死的見證人。“最初的動機就是想為歷史留下痕跡,做歷史的書記員。”傅找到了一名當年參與孔廟事件的北京女八中紅衛兵頭目,當年她才17歲。她說,“打老舍的是個老初三的學生。我沒讓打老舍,我只讓打了蕭軍”,“我沒有碰過老舍一個指頭……當時沒考慮到會出人命什么的。”
這個當年被鼓動著同時也鼓動著他“革命”的女孩子,“后來過了很長時間才知道老舍自殺了,聽說就是在被我們批斗之后。我很內疚。后來又聽說還有另一個學校也斗老舍了,心里覺得好受一點了。”在回答是否考慮過向被害者家屬道歉的問題時,她哭了。
我覺得,這個女性的自白很有標本價值。面對自己早年的荒唐,尤其是聽說老舍因為批斗挨打自殺以后,感覺內疚。但是,聽說“另一個學校當時也參與斗老舍了”后,心里就覺得好受一點了。因為自己早年做錯的事而懺悔和內疚,這是人類良知未泯、人性尚可看到希望的一面。但是,一旦發現同樣的罪惡可以由別人一起分擔,自己內心深處就好受多了,良心的譴責就減輕多了。不知道,這是不是人類的一種通病?
于是想到“文革”,那段被稱為瘋狂的歲月。噴氣式、文斗和武斗、紅袖章、口號、個人崇拜以及打、砸種種被重疊的影像和罪惡,似乎都是一瞬間開始的。其負面影響,至今都沒有完全消失。當年整個民族的癲狂,與這種“壞事大家都有份”的從眾心理,到底有沒有關系?!
我覺得,大約是有的。一個人去干壞事,必然膽戰心驚、小心翼翼。而一旦成群的人可以公開干壞事,甚至得到某種暗示和鼓勵,即使殺人越貨,始作俑者和參與者也未必就有多少愧疚。這種現象,應該稱之為“倚眾為惡”。而這,想來也是反思“文革”最大的障礙之一。當事者沒有一個人愿意獨自出來承認自己的過錯,因為大家都有份,所以你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盡管事情已經過去多年,卻始終缺乏承擔責任的人。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寫這篇文字,沒有要單獨譴責誰的意思。畢竟,在一個荒唐的時代中,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個人被他所處的時代裹挾著去做某些事情,是常見的。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具備超乎常人的反省能力和警惕性。我只是覺得,人性之中,確實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存在。比如,結伙作惡后的心安理得。比如,烏鴉的自我表白:“我不是最黑的,豬的顏色和我一樣黑,另外還有鍋底呢……”
由此想到眼下流行的一個段子。段子說:什么是朋友呢?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
前兩個好理解,最后一個則似乎是在教唆別人。一起做過壞事,大家都有份:你看你看,咱們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一輛戰車上的人啊!于是,大家都成了攻守同盟和鐵哥們兒了。
不知道,這與“文革”,與我們經歷過和依然可能還會經歷的那些悲劇,有沒有必然聯系。(馮磊)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