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近年來由于丹、易中天等人“捧紅”的《百家講壇》幾乎成了“國學熱”或“經典熱”的代名詞,甚至有媒體稱它利用炒作帶來了一場“偽國學熱”。
北京香堂孔子學校、蘇州菊齋私塾、貴州知行學社等現代私塾,北京電視臺《名師講堂》、山東教育臺《名家論壇》等效仿《百家講壇》的電視節目,《于丹論語心得》、《王立群讀〈史記〉》、“國學今讀大書院”系列等重讀經典的書籍,都因此火了一把。
2008年下半年以來,閻崇年被摑、于丹遭威脅、收視率被曝日薄西山、山寨版《百家講壇》出現……有關專家指出,一系列沖擊“《百家講壇》神話”事件的發生,意味著《百家講壇》進入了退燒降溫期。
《百家講壇》的退燒是否預示飽受爭議的“國學熱”也將降溫?人們是否將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目前,這些問題成了各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普通民眾心中巨大的困惑。
“《百家講壇》不等于國學”
記者在調查圖書市場時發現,近年來,新出版的重讀經典書籍,占傳統文化領域書籍銷量的絕大部分;而專業性較強、被學術界公認為解釋精準的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豎排本、集注本、點校本等書的銷量則持續低迷。第三極書局的店員介紹說,購買傳統文化相關書籍的顧客一般選擇較顯淺的解說版,比如《百家講壇》系列等,偶爾會有老先生來買幾本老版本的古籍。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冷成金說:“《百家講壇》并不等于國學本身。普通民眾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選擇《百家講壇》而非古籍原文接觸傳統文化,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百家講壇》將高深的思想進行大眾化處理了。”
歷來對《百家講壇》的評價,大致可分為兩大陣營:其一,是以許多專家學者組成的“批判派”,他們認為,《百家講壇》是對國學的庸俗化、娛樂化炒作,所傳播的不是真正的國學,會誤導人們;其二,是以眾多普通民眾組成的“追星派”,他們覺得《百家講壇》為他們打開了通向傳統文化的大門,讓他們可以通過簡單易行的途徑,感受古人的智慧。
不過,無論是哪一個陣營的人,都不會否認《百家講壇》的最顯著特征是大眾化。這個特征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把《百家講壇》推向專家學者的“審判庭”,另一方面把它推上令普通民眾為之瘋狂的“神臺”。
于丹、易中天等主講者也毫不諱言他們解讀經典時的大眾化色彩。主講《史記》的王立群稱:“我講的東西是學術的,老百姓也能聽得懂。”“老百姓也能聽得懂”就是《百家講壇》策劃者所要達到的目的。
《百家講壇》制片人萬衛說:“我們傳播的不是學術觀點,面對最普通的觀眾,我們要做的是啟蒙和普及。”也就是說,這個節目的定位并不是專家學者所期望的“擔當國學傳承重任”,而是對觀眾進行啟蒙性的教育。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甚至直言:“百家講壇過分追求娛樂,摒棄思想。”
出于啟蒙傳播的目的,《百家講壇》不可避免地涂上了庸俗化、娛樂化的色彩。王立群講解“鳳求凰”,稱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預謀的劫財又劫色”,這為許多學者所詬病,指責他是為了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類似的案例在《百家講壇》中不勝枚舉。
“國學需求市場依然巨大”
在回答記者“今后傳統文化熱潮能否持續”的問題時,冷成金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訴求會越來越明顯,傳統文化熱潮是個必然現象,將會持續下去。
他說,從上世紀80年代對孔子的重新評價、對儒學的熱烈探討,到上世紀90年代國學熱潮伴隨經濟大潮在高校中興起,再到近年來通過《百家講壇》等民間方式推動的重讀經典熱潮,雖然傳播方式不一樣,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高度熱情是一樣的。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網友評論說,《百家講壇》就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它把握住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需求的市場,所以獲得了巨大成功。它運用娛樂化的傳播手段向人們伸出了啟蒙之手,使原來苦于不得門而入的普通民眾,獲得了一次切身體會五千年文明的機會。
那么,近來《百家講壇》的衰退是否意味著人們對國學需求的減弱?
對此,專家表示,《百家講壇》的衰退只是它作為一個電視節目的正常降溫,只是它的傳播方法為觀眾所厭倦了。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看《百家講壇》,并非因自己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而是對這個節目有許多不滿,并主要集中在解讀錯誤多、題材太陳舊、講解太枯燥等幾個方面。
紀連海在主講《正說李蓮英》時說:“李蓮英是時代的產物,他的出現不論是禍還是福,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窮人的孩子也能通過科舉、高考之外的其他途徑翻身。”這個結論被網友痛批為“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倒退”。另外有網友指出,《百家講壇》一個學者在臺上講解的形式,過于單調。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院長苗棣甚至對萬衛說:“你們《百家講壇》的形式就不能換一換,總是那么一個破桌子?”
日前,有媒體報道,《百家講壇》因面臨收視率危機,正在展開關于模式改革的討論,并已確定在2009年春節期間推出《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這是《百家講壇》在題材領域的重大改革,一名欄目負責人稱,和錢文忠聯手,不僅要掀起一股學習、研究蒙學經典的熱潮,還是對《百家講壇》變化的嘗試。業內人士分析說,“不論《百家講壇》能否借此復活,但這至少說明,制片方和主講人都仍對國學市場充滿信心,人們對國學的需求依然強勁。因此,他們才會希望通過傳播方式的改革實現節目的復興。” (本報記者 王怡波 實習生 鄭家欣)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