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檣談新作《隱匿之歌》:文學在探討心理問題方面有獨特優勢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高凱)以獨特視角探討現代人內心的隱秘與心理困境,作家李檣近期推出的新作《隱匿之歌》,引發了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作為李檣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之一,《隱匿之歌》不僅展現了他對心理學的深刻思考,也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內心的復雜與矛盾。

李檣于近日接受媒體采訪,談及這部“不一樣”的作品,他表示,此番創作的靈感源于自身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觀察。數十年來,李檣每天都會經過一家精神治療機構,起初那里門庭冷落,但不知從何時起,這種狀況開始發生變化。這一變化引發了他的思考:為什么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心理問題似乎越來越多?而這種疑問逐漸演變成一種“塊壘”,促使他想要通過小說創作來“疏通”內心的困惑。
李檣坦言,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并非為了給出答案,而是為了呈現問題。他試圖通過小說探討現代人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心理世界卻愈發復雜的現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道柵欄,這道柵欄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秘而設立的。”他希望通過《隱匿之歌》,將這種隱秘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隱匿之歌》的創作深受心理學理論的啟發,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和《性學三論》。李檣透露,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并將其內化為小說的底色。然而,他并未將心理學理論直接搬入小說,而是通過人物的命運和故事來展現心理問題的復雜性。
小說中,李檣通過兩對主要人物——李睿和虞澄、郝波和廖靜——的成長、友情、愛情和婚姻,展現了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境。這些人物的名字和命運設置都暗含著某種對仗和關聯,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層次感和張力。李檣表示,他更關注的是“人和故事”,而非理論的直接呈現。
對于《隱匿之歌》中大量使用的隱喻和象征的手法。李檣表示,心理疾病的樣態太多,無法通過單一的故事來概括,因此自己在這部作品中選擇了通過具體病例的象征性表達來滿足創作需求。小說中的“柵欄”象征著人們內心的隱秘與自我保護機制。李檣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不愿向他人透露的底線,這道底線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心理和行為。
李檣在小說中并未試圖跨越或摧毀這道“柵欄”,而是通過人物的經歷,展現了他們在心理疾病折磨后的釋然。他認為,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大多數情況下,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動消失。然而,當心理問題嚴重到影響生活時,人們需要借助外力干預,如鍛煉、心理調節等。
李檣認為,文學在探討心理問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小說作為一種文體,始終與世俗生活平行,能夠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隱匿之歌》中,他通過人物的動作和對話,將心理疾病知識與生活經驗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李檣表示,他并不打算將《隱匿之歌》定義為一部“心理小說”或“隱喻小說”,而是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展現現代人內心的復雜與矛盾。他期待未來能在心理問題這一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希望通過文學的力量,為讀者提供一種治愈的可能性。(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6日 11:31:33
- 2025年04月05日 13:03:41
- 2025年04月04日 15:49:54
- 2025年04月04日 15:12:48
- 2025年04月04日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