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3月20日,無錫第二十一期“周末大講堂”活動,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為無錫市民開講《中國與世界》。“周末大講堂”舉辦以來已成為無錫市民接受新知識、開闊新視野的地方。 中新社發 盛國平 攝
幸福并未隨著你得到的東西如期而來
記者:十年前您出版了《痛并快樂著》,書名是一種很肯定的狀態。十年之后在不惑之年,您出版了《幸福了嗎?》,書名卻表達了一種疑問和困惑,十年之間從肯定到疑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白巖松:我覺得十年前這種堅定,既是屬于我自己,也屬于周圍的環境。那時候我剛剛過了三十而立的狀態,電視也只做了七年。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都非常直接、具體。又是十年過去了,我覺得并不是因為感受遲鈍了,是更敏銳了,那么能夠確定的東西反而不像十年前那么明確了。我發現歲數越增長,其實惑的東西更多。《幸福了嗎?》這本書光封面跟封底就有四個問號。
寫一本書當然不僅僅是寫自己。這本書我不過透著自己寫這十年,這個時代,包括寫你。所以我最高的期望就是,有人問我:“你期望我們在這本書里能讀到什么?”我說:“讀到你自己。”
記者:那么在您看來十年里這個時代有什么變化?
白巖松:十年前的時候,中國依然處于一個初步完成物質目標的年份。而到現在,改革走了32年,有些東西我們已經得到了,但是你原來期望的那種幸福并沒有隨著你得到的東西如期而來。
十年前中國是一個追趕者,現在已經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我在為節目寫講稿的時候也談到:為什么中國成為世界第二之后我們沒有看到欣喜若狂?沒看到所有人的驕傲?從2000年到現在又一個十年過去了,一定會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那就是一個數字。世界第二并不能跟我們每個人的笑容和幸福掛鉤。我自己發明一個詞,似乎到了一個時代的“折返點”,你要重新回去尋找一些東西。從個體來說會想:我開心么?幸福么?對于一個時代來說更大的命題就是,我們究竟要什么?
中國過去所有的目標都是能用數字衡量的,而溫家寶總理提出的“尊嚴”,是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沒法兒用數字衡量的目標。它跟每個人的幸福有關,跟民主自由、體制改革、環境、腳步慢一點等等緊密相連,這就是“折返點”。我的書很明確,當我確定了“幸福”和“信仰”兩個字之后,就有底了。
記者:那你覺得幸福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
白巖松:我們曾把開心、刺激、舒服、得到等欲望的滿足當成了幸福,但后來發現不是,它只是幸福的碎片。我覺得幸福必須是整體的、抻長的、平靜的、有安全感的,內心有感恩的感覺。有幾個人敢跟我說他擁有持續的平靜和安寧?享受生命中的一切細小的開心和快樂?有信仰?這是我自己的困惑,作為一個新聞人,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命題。
記者:那么幸福一定與信仰有關嗎?
白巖松:我總是隱隱地覺得兩者是有關系的,而且是成正比的。但是請注意,我在中國談的信仰并不僅僅是宗教,因為中國千百年來的信仰也不是用宗教作支撐的。中國是儒釋道雜糅,然后變成爺爺奶奶的故事、唐詩宋詞、行為舉止等雜在一起變成的信仰,信仰的標志就是有敬有畏。現在大家沒有底線,所以奶粉里會有三聚氰胺,寶馬車撞孩子后會把車倒回去軋幾遍。所以現在必須去重新建立信仰,但中國人的信仰是什么?大家各找出路,有人就找大師那兒去了,有人找到人民幣那兒去了,還有權。
權是一個中性的詞,看你拿它怎么用
記者:說到信仰,我在網上看到有人這樣認為:信仰并不是一個不好的話題,但是現在談信仰像是都市里高高在上的精英一族的閑愁,當你處在一個有利的地位,一切都得到了,什么都不缺的時候,開始熱衷于對別人談信仰。你怎么看待這樣的說法?
白巖松:社會上一定會有一些人,不管是在精神還是物質的層面上先獲得的,如果他們只滿足于做一個既得利益者,不管別人,請問這樣的既得利益者有什么意義?歷史當中一代又一代這樣的人都是如此,他革了舊時代的命,然后又被新時代的人革了他的命,那就是因為他屁股決定腦袋,只為自己著想。假如有精英這個群體,那他就該干的是引領者的事。
也有人這樣問我,我們在現實中還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就談信仰,會不會有繞道而走的意思?其實我在書里回答了,你要是奔向哪兒的途中,不是伴隨著尋找信仰的過程來確立方向,你依然會走歪的。有的人會打著所謂信仰的旗號去干著滿足個人利益的事情,所以信仰不僅提得不早,而是太晚了。
記者:很多人覺得談不談信仰都是有話語權的人在決定的事情,作為一個擁有話語權的人,你會怎么看待這個權利呢?
白巖松:我在書里也談到,權就是一個中性的詞,看你拿它怎么用。很多人會覺得話語權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利,可是你以為這是在為自己談嗎?其實當你在提倡、尋找這些東西的時候,也是在為沉默的大多數去尋找。誤解永遠會有,很正常。
記者:實際上網絡上很多人也在討論這類話題,不少人認為聲討不法行為、追問名人捐款等熱貼的出現,都是民間自發的信仰和道德重建的表現,您怎么看待這種來自民間的聲音呢?
白巖松:總有人跟我說網絡有魔鬼與天使的兩面,即使我在網絡上“被自殺”過,我也依然要捍衛網絡天使的這一面。當更多的草根、沉默的大多數擁有話語權,他可以沒道理,誰說一個人說的話非要有道理呢?人有說錯話的權力,這樣真話才能被捍衛。網絡上有價值的聲音是需要辨別的,但這是民主的重要開始,而且是中國民主的重要訓練。另外,當更多的人提出道德重建的時候,我們也別全信,因為很多人對別人要求是很高的,對自己要求是很松的。所以真正的重建需要從自己開始。
記者:人有說錯話的權力,你說錯過話嗎?
白巖松: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我的話對錯是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兩個不同的判斷標準就是兩個結果,我拿哪個標準來回答你?我們真正怕錯的是屬于新聞事實的問題。
你只能保證你說出去的是真話
記者:據說你在進入電視業的時候曾給自己寫了一個座右銘“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十幾年過去了,這個信條遵守得如何?有沒有什么變化?
白巖松:十七年前我們這撥人創辦《東方時空》,在那個時候這九個字很重要,因為要改變一套話語體系,要說人話,不是空話套話。如果現在還扛著這九個字的話,那是中國新聞界的恥辱。當然,過去了十幾年,不意味著中國新聞界或者說整個社會都開始說人話了,不意味著不該確立新的目標。2008年我四十歲,我提出“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我只能說給我自己,當然它絕不僅僅屬于我自己。
記者:主持人也許是最有可能遭遇說空話、套話、奉承話的,這會對你形成困擾嗎?
白巖松:對不起,請告訴我這17年我哪些時候說的是空話、套話和假話?你認為你沒說過空話和套話嗎?換一種說法可能是準確的:不是所有的真話我都說了,但是我說的都必須是真話。做了17年的主持人,所有的稿件都是我自己寫的,說哪些話都是我自己決定的。關于空話、套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真心說的話他覺得是空話。有一天有人給我發了短信:請問你每天說的話里有多少是假話、言不由衷的話,真話占多少比例?我這么回的:我對這種憑想象而臆造出來的假問題毫無興趣,玩左或玩右一樣的可笑和可恥。
記者:像你這樣善于應對、善于表達的一個人,會不會有無語的時候呢?
白巖松:我經常無語啊。你想說的真話并不能夠都說出去,你只能保證你說出去的是真話,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語的狀態。但無語之后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放棄,還有一個就是如何讓自己下一回有語。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