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紅樓夢電視連續劇未播先熱,在一片雷聲中李少紅導演幾番未語淚先流,針對網上滔滔指責解釋復解釋,辯說重辯說,末了還是三個字———沒有錯。
當看了新版紅樓后,覺得網上的那些拍磚是過于狠了些,李少紅版比王扶林版至少在“夢”的制作上要高出一大截,網上將新版紅樓詬病為聊齋紅樓、昆曲紅樓、說書紅樓等等,這些詬病其實并不可怕,換個角度看就是創新,商品社會的藝術對于出資方來說,動靜越大,效果越好。
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在中國的巨大影響不止在研究領域,這既是文化現象更是社會現象,一部問世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小說,還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熱度不減,在這個世界上恐難找出第二個國家是如此的了。
其實87版的《紅樓夢》未必就是范本,后四十回完全采用所謂的紅學研究成果,也未必就一貫正確。畢竟高鶚只小曹雪芹20多歲,而我們的紅學家卻相距200多年,紅學舍近求遠出來的成果,就一定可喜可賀而沒有可惜可嘆?說到底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紅樓夢》的研究過于瑣碎的索引考據,硬是把個小說《紅樓夢》搞成了“越說越沒樣的一筆糊涂賬”。對紅學的實證為何糾纏如厲鬼?其它社科領域的實證,卻偏偏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又是為什么呢?
所以,李少紅決絕地采用了120回本,而且篤定地認為自己沒有錯。不過,這次紅樓的制作可不比她以前的《大明宮詞》、《橘子紅了》,可以嘗試嫁接莎士比亞或弗洛伊德,要想再現中國氣派的《紅樓夢》就必須做好挨磚準備。人家廣大網民也是絕對正確的,因為畢竟沒有冤枉你李少紅,那么多被人詰難的地方,不懲前毖后又怎么為未來再拍紅樓添磚加瓦。
用不著過于仔細,就能發現李少紅與王扶林在美學追求上的不一樣,后者基本屬于大眾審美趣味,而前者幾乎就沒有突破第五代導演的窠臼,“各色”成就了她也桎梏了她。拍磚之處完全證明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比如難看的銅錢頭,難聽的音樂;驚悚的效果,奇怪的凌波微步;紅樓女兒生活的大觀園像聶小倩出沒的荒村野寓;陣陣妖聲縈繞,犖犖旁白絮叨……大寶玉比小寶玉矮,林黛玉無林妹妹少;賈母像根“老火柴”,劉姥姥肥大不像莊戶人家……總之雷人之處一抓一把,挨點磚算什么,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難看出,李少紅的紅樓美學出處在戲曲,基礎在小人書。可以料定,新版紅樓大觀園中那道圓門拱墻應該出自紅樓夢連環畫;再看銅錢頭、魚泡眼、嬰肥臉的林姑娘,活脫脫就是青年俊美的梅蘭芳;那王夫人、薛姨媽的樣范兒酷似老年的梅大師;再加上聲聲裊裊的昆腔,修修改改的戲裝……
二百萬紅樓怎敵兩個億紅樓,據說還有七十億造價預算的紅樓在候著呢,錢多有什么不好,錢多就不會有王扶林版衣飾寒酸、道具簡陋的窘迫,你想兩億的紅樓就已經大見豪華了,七十億還不欲與天公試比高?對于觀眾來講,只要好怎么做都成,問題是不差錢如果變成錢說了算,藝術就好不了了,即使李少紅這樣的大師追求完美又豈能完美?
王扶林的紅樓算留下來了,比如那些人物,那些歌曲。而李少紅的紅樓能留下些什么?未必僅有一頭銅錢? 蘇瑗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