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20日,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主持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貫徹落實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對文化部暨全國文化系統的重大文化改革和建設項目作了專題研究和部署。
蔡武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勢,深刻闡述了文化建設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了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必須抓好的四項重點工作。8月13日至14日在青島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對文化改革發展的全局性工作進行部署。會議突出強調要以新的視角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改革發展,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與會的部黨組成員結合分管工作,談了各自的學習體會和工作思路。
本報摘編文化部領導蔡武、歐陽堅、趙少華、楊志今、王文章在此次會議上的發言,以饗讀者。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蔡 武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從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勢,深刻闡述了文化建設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了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必須抓好的四項重點工作。
8月13日至14日在青島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是一次事關文化改革發展全局的十分重要的會議,李長春同志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劉云山、劉延東同志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會議突出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精神,以新的視角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改革發展,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要切實提高對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的良好態勢,進一步增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全面把握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增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針對性有效性;深刻領會引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機制;牢牢把握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進一步加大對改革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力度。
一、加大力度、突出重點,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要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進展。
1.文化部系統四家集團公司要全面完成轉企改制工作。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要在目前已取得重要實質性進展的基礎上,完成深化轉制的各方面工作。努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力爭成為有實力、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自主經營、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場主體。
2.文化部系統出版社要如期完成轉企改制工作。要按照中央關于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的要求和部署,全力推進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文物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
3.積極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對現有的國有文藝院團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轉企一批”“激活一批”“整合一批”。對歌舞、雜技、曲藝、地方戲曲等市場發育相對成熟的院團,要指導地方文化行政部門,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方針,積極推進轉企改制,力爭取得新的進展;對介于公益性和經營性兩者之間的少數文藝院團,按照政府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方針,進行內部機制改革創新,形成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對那些性質相近、種類相同、布局重疊的文化院團,要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進行院團合并、資源重組,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
4.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進一步深化推進單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完善績效考評機制。要按照中央關于事業單位改革的思路和部署,探索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激發事業單位的發展活力。
5.全面完成副省級以下城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推動副省級及以下城市在2010年底前完成綜合執法機構的組建工作。地縣兩級要整合有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做到有利于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利于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在基本任務完成后,要把重點轉到建立順暢的指揮運行機制,提高執法水平、質量,加強綜合執法保障條件建設,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來。
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
1.繼續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大資源投放量;擴大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覆蓋面;進一步推廣通過3G網絡使工程入戶的有效做法;持續開展文化下鄉工程、流動文化服務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2.進一步做好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的免費開放。
3.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基層特點、適應群眾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務方式,抓緊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試點建設項目。繼續推進流動舞臺車工程,以此支持邊遠、貧困地區縣級演藝院團的改革。推廣深圳“自助圖書館”等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先進經驗。
4.加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力度,積極開展“三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多提供適合群眾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5.進一步改革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逐步做到凡可以由市場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都可以采取政府采購,從市場招標購買,把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從文化系統的“內循環”轉變為市場的“大循環”。
三、貫徹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
1.推動實施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發展一批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加強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管理,特別注意防止借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搞變相房地產開發。
2.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結合,實施“文化科技提升計劃”,改造提升傳統演藝、娛樂等設施和技術,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業態。爭取設立一批文化科技專項。
3.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具體政策和實施細則,鼓勵和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采取多種方式,積極扶持和鼓勵民營院團的發展。
4.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要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服務,進行規劃引導,加強政策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要通過搭建政策支撐平臺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通過搭建公共技術和信息服務平臺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基礎,通過搭建投融資服務平臺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破除資金瓶頸,通過搭建文化貿易和交流合作平臺為文化產業發展拓展空間和出口渠道,通過搭建人才平臺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始終突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個主題,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1.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2.多用引導的辦法,少用行政的辦法,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積極發揮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提倡、扶持、推廣反映主流價值的作品。繼續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3.人民群眾是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和享有者,文化精品最終應該由人民群眾來評判。制定科學的文藝精品評判標準和評價體系,改進完善現行評獎辦法。
4.發揮正確、健康的文藝批評的引導作用,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五、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對外文化交流大格局。充分發揮部際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作用,逐步形成一套聯通中央各部門、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政府與民間的工作網絡,實施統一的戰略規劃,統一的實施步驟,統一的品牌。
2.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貿易,提供國外受眾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務。
3.努力改進對外文化傳播方式。加強海外營銷網絡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學會“中國元素、國際表達”,努力建設好、管理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
六、深入調研,集中各方智慧,抓緊做好“十二五”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編制“十二五”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宣傳文化戰線當前一項重要任務。文化部要關注和重點抓好3個層次的工作:
1.通過有效方式,爭取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落實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要求;
2.在宣傳文化戰線統籌起草的《“十二五”文化改革與發展綱要》中,要使文化系統的長遠目標與短期任務、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等重大內容,充分體現出來;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教育科技等規劃相銜接;與廣電、新聞出版等領域的目標、任務相平衡;
3.緊密結合文化系統改革、發展的實際,總結十六大以來改革和建設的主要成績、基本經驗,全面評估各項重大工程、項目、政策、措施的情況和效果,提出“十二五”期間的改革和發展任務、工程、項目等,突出針對性、可操作性,使有抓手、有重點、可檢查。
各綜合部門要切實做好各項保障工作,創新工作方式。
最后,要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報道工作,及時把文化戰線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講話、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新情況、新進展、新典型及時報道出來,在全社會造成關心關注文化生活的濃厚氣氛;重視輿情信息研判;組織好健康、正常的文藝評論、批評,及時引導輿論;擴大信息透明、公開力度,接受公眾、社會、媒體監督。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