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閃回:國家近日對下半年廣播影視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不能唯收聽收視率,更不能將其作為評判節目的唯一標準;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齊世明文:“不能唯收聽收視率”,“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些曾經稔熟卻已顯生疏的字眼又在我們耳邊響起,自然要歸功于由上而下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問題的高調提起與穩步整肅。
抵制“三俗”之風進展一月有余,人們不能不考量一下“三俗”之風勁刮者為何?
先容筆者為諸位看官提供一份資料——國家廣電總局為了抵制熒屏低俗化,繼下達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后,近日又指出了時下電視劇制作中出現的“不足取的創作傾向”——“三放大一反常”:放大偶然,不如韓劇友善合理;放大熱點,違背主流價值觀;放大苦情,觀眾看得太郁悶。用反常倫理現象作為劇情主要推動力,造成善惡觀混亂,整體格調不高。
既是“創作傾向”,就不是一時“熱血”,亦不是個案或少數人的“偶爾為之”。如斯“傾向”,只能在社會的大氣候下“應時而生”。
以“媚俗”為例。對“媚俗”,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如此說詞:“這個字源于上世紀(十九世紀,筆者注)中之德國。它描述不擇手段去討好大多數的心態和做法。”作為一種社會低俗之風,現時之媚俗,正是不加遮掩地走向了對人的原始欲望的開掘。今日之域中,媚俗成為一種時尚,而且還裝扮成一種先鋒藝術的姿態。
再看低俗與庸俗。在市場導向的強烈負面影響之下,人們追求一己(自然包括商業)利益的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獲取最大的報酬成為一種“普世”的價值追求。“一夜暴富”被追捧,“快餐式”(很多方面跡近垃圾)文化盛行于世。在中國社會處于激蕩的社會轉型期之關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蔓延滋長,在此一大背景下,是非、美丑、善惡豈有界限可尋?低俗之風豈能不勁吹?
真是到了重視中國當代文化生態的時候了,真是到了重新審視當代文化審美價值取向的時候了。如何抵制三俗?應該退低俗還高雅,退媚俗還藝術,退庸俗還崇高。此際,筆者愿向本報讀者力推112年前一盆“心靈雞湯”——
1895年5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游歷浙江天臺山,從寺院的墻壁上抄得《大補清心丸》。21年后,又將此文收入所著的《親歷晚清45年》一書中,雖是佛語禪意,但今天讀來,于平衡心境,弭除煩惱,增進健康不無裨益。全文如下:
陰陽——全體;
好感——足量;
慎言——足味;
誠實——一片;
正直——三錢;
責任——酌量;
正義——多多益善;
好心腸——一個;
小心——一點;
投機——清洗干凈;
安寧——一塊;
快樂——大量;
信仰——精心調配;
寬容——完整;
耐心——萬分;
敬畏天地——隨需定量;
清心——隨需定量;
日時——隨需定量。
以上共18味,摶自成丸,名為智慧之方,可以清熱解毒。一次108丸,溫湯服下,益己益人。
禁忌:諷刺挖苦,中傷誣陷,流言飛語。
李提摩太附言:“本處方來自凈靈山革心殿,專治世間所有男女一切疾病,如沒有信仰、不孝順、沒有愛心、缺乏正義感等,服用此丸者,無不藥到病除。”
112年前的這盆“心靈雞湯”至今余溫尚存,筆者以為,此仍足可為當今醒世醫人之良藥。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