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勢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了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必須抓好的四項重點工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個關系”的重要論斷,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科學把握。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從十四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黨的重要決議的形式強調改革文化體制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到黨的十六大把文化建設提到戰略高度,再到黨的十七大深刻闡述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號召全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在探索中穩步推進,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加,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比翼雙飛,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偏遠地區群眾讀書難、聽廣播難、看電視難等狀況徹底改變,“十一五”文化惠民任務基本完成。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文化產業逆勢增長,呈現強勁發展勢頭。這些成就雄辯地證明,黨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具有強大生命力。
在充分看到文化體制改革成效顯著,文化建設碩果累累的同時,也要看到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支撐的要求相比、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和我國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對綜合國力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差距。
從國內發展來看,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存在數量與質量不平衡、城鄉不平衡、地區間不平衡,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表現形式還相對缺乏,主流文化機構的文化傳播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還有待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吸納就業、保障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污染少、能耗低等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退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不僅成為一國在國際舞臺上增強話語權、擴大影響力的有效工具,而且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價值進一步顯現。要在全面開放的國際文化競爭環境中引導人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來,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的顯著成就也充分證明,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中央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新起點上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內容形式創新、傳播手段創新,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繁榮我國文化事業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
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以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關鍵在于組織領導。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黨委“一把手”要認真學習領會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高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增強文化體制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盡快建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所必須的組織體系、運行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創新思想觀念,改革工作機制,扎實工作,務求實效。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文明,對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加新動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優異成績續寫中華文明新篇章。(新華社評論員)
參與互動(0) | 【編輯:鄧永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