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4.368億元刷新中國藝術品拍賣世界紀錄的《砥柱銘》到底是不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又引起“蛙聲一片”,有收藏家、書法家認為“拿不準”,甚至稱為贗品,而發言“保真”的則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委員這樣的重要學者,讓從沒一睹真跡的常人對此難以判斷誰是誰非。
鑒定是困擾中國古代書畫收藏的一大問題,之前好幾件價格過千萬、過億的作品都引起過爭論。蓋因現在書畫鑒定并無過硬的技術和有信譽的機構,因此多數都是拍賣公司自己找專家鑒定、寫文章肯定,而作品露面以后觀眾則各有評說,沒有共通的“技術標準”。
圍繞《砥柱銘》的爭議再次把強調學識、眼光和經驗的中國傳統鑒定家放在了尷尬的位置: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委員、黃庭堅作品研究專家傅申在三十多年前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曾在日本有鄰館看過這件作品的復印件和有關資料,在論文中把它當作“疑而不能下定語的‘問題作品’”,但今年拍賣的時候拍賣公司請他參閱原件,卻又從筆法結字、異寫字、補筆以及書法家書風的變化、書法家與楊明叔的交往等多個側面論證這件作品為真跡。難免讓人懷疑:這到底是學識加深以后的眼光轉變還是因為現在有利益牽涉才導致觀點跳躍?
如果我們無法相信個人,那就需要找到更客觀可行的技術手段:盡管美劇《罪案現場》里呈現的高精尖鑒定設備和工作方法還沒法普及,但現在已經有碳14測年、成分分析法和熱釋光測年法等進行藝術品斷代鑒定的儀器和方法,國內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也有部分設備,這些方法測定都是給出一個誤差范圍之內的年代。盡管有誤差,可是儀器鑒定畢竟是比較客觀的一種技術手段———不過也有造假者可以把畫作材料“做舊”,而且如果結合藝術史專家、評論家從風格、歷史資料方面的考察,應該說能給人一個相對有說服力的鑒定結果。
但是真的到藝術收藏圈打聽一下,拍賣公司、收藏家里絕少有人愿意去做儀器技術鑒定,對拍賣公司來說他們不愿意多花錢走這個程序,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利用種種模糊空間出售來歷不明的作品,獲得更大的傭金。已經占據主流的傳統鑒定家為了獨占闡釋權也會排斥技術派,而對已經買下一件有爭議作品的人,對他更有利的做法不是去用儀器鑒定,而是轉手賣給下一個人。
有太多人的利益與贗品、模糊作品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單靠技術鑒定公司的努力是無法切斷他們的利益共同體的。
□周文翰(北京 藝術評論家)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