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一張網” 織就電力安全新屏障
中新網南京4月1日電 (諸葛瑞鑫)近年來,國企電力科技創新持續迸發活力,高質量發展步入“新”階段。
電力系統作為能源傳輸命脈,一旦發生故障將直接觸發大面積停電,引發經濟社會雙重危機,甚至危及民生安全。而未發生過大停電的中國,其筑牢電力安全屏障的底氣從何而來?
近日,中新網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采訪活動,走進江蘇的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和國網江蘇電力方天公司,探尋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背后依靠的科技智慧。
走進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的自動化電磁設備兼容實驗室,形如白色蠟筆的尖端物體密布四壁,引人注目。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長與寬均超20米、高達10余米的實驗室,是目前電力行業最大的電波暗室,主要用來模擬沒有電磁污染的環境,可為繼電保護設備提供極限測試場景。

在智能制造生產區,16條板件生產線、6條裝置生產線正在車間里有序運行著。抓取、貼裝、焊接、檢測……經過智慧化流水線多道工序,平均每分鐘就能生產1塊板件。這些板件將應用于繼電保護、穩定控制等關鍵設備中,發往全國各地工程項目現場掛網運行,守護電網安全。
無論是在智能制造生產區、電磁兼容實驗室和系統保護實驗室,硬核設備隨處可見。
全球新能源浪潮下,電網升級成為轉型關鍵。國家電網公司首席科學家、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電網運行風險防御技術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鄭玉平表示,作為電網的“守護者”,繼電保護設備是電網安全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據統計,世界70%以上的大停電是由繼電保護不正確動作誘發或加劇的,這也彰顯了繼電保護技術的極端重要性。
“繼電保護是以最短時間和最小范圍切除電力系統各類故障,阻止故障蔓延和擴大。”鄭玉平介紹,研究團隊突破傳統技術框架,初步構建了不依賴電源特性的新型繼電保護體系,創新提出系列保護原理實用化方案。
目前20種新型保護裝置已在江蘇、福建、陜西等地示范應用,覆蓋海上風電送出、低頻輸電、大型新能源基地等新型電力系統典型場景。
除了對傳統技術進行創新升級,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還創新研發構網型技術。通過模擬傳統發電機慣量響應,使新能源設備具備電網支撐能力,首套超容構網型SVG(靜止無功發生器)工程更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為新能源并網提供關鍵技術保障。
撐起“一張安全網”的同時,作為最早納入碳交易市場的關鍵領域,電力行業如何實現碳排放精準計量,也已成為行業轉型的焦點課題。
“我們自主開發建設的江蘇火力發電節能減排監控系統覆蓋全省292家電廠、670臺機組、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國網江蘇電力方天公司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該系統是我國該領域規模最大、覆蓋最全、交互最快的監控系統。每臺機組平均部署2000個測點,數據每10秒刷新一次,在國內率先實現火電排放全過程監控。
從實驗室研發到場景應用,從硬件升級到智慧管控,中國電力安全屏障正通過全鏈條科技創新持續加固。下一步,國網江蘇電力將持續聚焦國家戰略,輸出更多創新成果,為能源轉型保駕護航。(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08:14:58
- 2025年04月02日 14:23:48
- 2025年04月02日 12:12:18
- 2025年04月02日 11:59:53
- 2025年04月02日 1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