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中,75.4%的人說,有“路怒癥”的不僅僅是司機,很多不是司機的人也“路怒”。
“盡管‘路怒癥’通常是對司機狀態的描述,但這種現象在很多不是司機的人身上也非常普遍。”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法律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王國芳認為,“路怒”更多是一種“遷怒”,是將個人郁積在心的怨氣或其他不良情緒借機發泄出來,路上的擁堵和磕碰只是導火索。如今很多城市人處于身心亞健康狀態,表現為易疲勞、易焦慮,缺乏耐心和容忍力等。在這種身心狀態下,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很容易爆發馬路上的爭執和憤怒。
誰最容易成為“路怒族”?調查顯示,71.0%的人認為是“生活工作壓力大的人”;68.6%的人認為是“對無序狀態和不公正感覺憤慨又無處發泄的人”;63.3%的人選擇“心態不平和的人”;63.0%的人表示是“有情緒無處發泄,生活中比較壓抑的人”。
容易“路怒”的人往往控制欲比較強
“近年來發生了不少車禍,引起社會對‘車德’問題的大討論,但‘路怒’是被人們忽視的。”心理醫生、“健康心理”專欄作家武志紅,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
“容易‘路怒’的人,往往是控制欲比較強的人。”武志紅認為,很多人都有控制欲,希望世界圍著自己轉,希望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實現。而汽車,是最能實現人們控制欲的東西之一,“它會徹底聽命于你,不會違背你的意志。不幸的是,公路上的任何一個意外,都會打破你的控制,就會容易憤怒。”
此外,身份被隱匿,也是促發馬路暴力的重要因素。武志紅說,很多汽車駕駛者覺得別人不認識自己,脾氣就特別大,容易產生攻擊性。“這就像網絡上很多人毫無顧忌地發表言論一樣——匿名,就不用負責任了。”
武志紅認為,如果“路怒族”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路怒”的原因是什么,也許能有所控制。“我將研究分析在媒體發表后,收到不少讀者來信。他們說,自己在知道原因后,‘路怒’情緒有所緩解。”
王國芳說,“路怒族”的憤怒往往是一種“遷怒”,表明不少人是將責任歸因于他人或社會環境,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
調查中,受訪者也給“路怒癥”開了藥方。69.4%的人認為,“路怒族”應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心情激動時不駕車;68.9%的人建議“路怒族”學會換位思考,盡量寬容平和;67.3%的人表示,有車族應經常出門參加休閑活動,釋放壓力;56.1%的人呼吁車輛、行人都應遵守秩序。
此外,32.9%的人建議,相關部門在年檢年審中,對駕駛員進行心理測評和心理輔導;24.4%的人表示,有車族應每周至少有一天不開車。 (記者 肖舒楠 實習生 向楠)
參與互動(0) | 【編輯:趙婕】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