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1日電 針對千年古樂南音的保存問題,海峽兩岸在廈門舉行南音學術座談會,兩岸及新加坡學者專家一致認為應加強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動南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中央社”報道,海峽兩岸南音展演曁民間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的學術座談會,20日在廈門市臺灣藝術硏究所進行第二場座談,來自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的學者專家10多人,就促進南音的交流與合作交換意見。
據悉,南音又稱弦管、南曲、南管、南樂等,源于漢唐,傳于宋,盛于明清,被譽為中國說唱音樂的“活化石”,盛行于福建閩南、臺灣、東南亞等閩南語社會,繼昆曲之后,中國準備向聯合國敎科文組織申報為非物質的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泉州地方戲曲硏究社副社長鄭國權表示,南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明刋戲曲弦管選集》、《清刻本文煥堂指譜》兩本重要著作,讓南音歷史淵源有文字依據,這是兩岸學者交流的結晶,相信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敎授李國俊建議兩岸的資料應共享。臺灣還存在很多古老的手抄譜,大陸應該也有,兩岸有必要合作進行整理出版,以促進南音的研究和發展?萍家矐\用在資產保護和交流上,例如利用網絡科技,成為兩岸及海外南音社團信息交流的渠道。
新加坡湘靈音樂社丁宏海表示,南音在東南亞閩南語社會傳唱,但不像泉州有南音博物館保存文物,或是像大陸、臺灣有很多學者投入硏究,希望南音博物館能在新加坡開設分館,讓海外華人能分享資源。
臺灣師范大學敎授呂錘寬認為南音的維護和發展,不應僅限于兩岸,被當作地方性戲曲,應擴大到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進行歷史價值和藝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