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高蹺”走出鄉村文化“精氣神”
“喂,忠德,明兒個該出來曬曬太陽,練練秧歌了,再不練腿腳都‘生銹’了。”3月6日,陽光明媚的山東省鄄城縣富春鎮冀莊村新時代文明廣場上,身為本村文藝隊長的冀金省,正組織著冀莊“高蹺”舞隊大汗淋漓的走場練舞。
雙腳踩踏木蹺、身著戲曲行頭、手持扇子手絹。富春鎮冀莊行政村非遺項目“踩高蹺”發源于1850年,現有隊員12人,平均年齡59歲。因表演時多用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參演者十數人至數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寓意通常與吉祥、祝福有關,如步步高升、健康長壽等,群眾參與性較強。高蹺有“踩街”和“撂場”兩種表演形式,其中“撂場”又分“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由舞隊集體表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小場”由兩三人表演,多為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冀莊高蹺隊所用木蹺為60公分,根據表演風格又可分為“文蹺”和“武蹺”兩種,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則重炫技表演。
“俺們覺得它稀罕,也熱愛它,就一直當做娛樂休閑練了起來。”七十二歲的冀金省、七十一歲的冀金豹是表演高蹺多年的老師傅,面對大家對于高蹺的高漲熱情,兩位師傅開始教給大家高蹺的技巧,并和大家一起進行分解動作指導,很多舞隊成員反映“上蹺不順暢”“步調找不準”等問題,老師傅們也耐心的教導。冀金省說:“其實還是練習的比較少,作為非遺傳統文化,我們就想多練幾遍,為老百姓帶去更精彩的傳統文化展現。”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非遺元素無疑給鄉村發展注入更多潛力,而鄉村振興也讓非遺傳承更富活力。近年來,鄄城縣富春鎮充分整合資源,讓非遺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在黃河大集、村村有好戲、群眾演群眾看等活動中廣泛宣傳“非遺+”元素,將鄉村振興中的非遺保護立足鄉村文明建設,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獨放異彩。(張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