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也不意外,這部小說成為了電影人的最愛,先是在1964年被改編為一部叫《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的電影,七年后再次登上大銀幕,這回叫《歐米茄人》,我們都知道,歐米茄是希臘字母表中的最后一個字母,所以片名意思還是地球上最后一個人。但小說最有名的改編版當屬公映于2007年的同名影片,因為扮演男主角的是好萊塢頭號影星威爾·史密斯。
1992年,美國作家康妮·威利斯出版了科幻小說《末日之書》,背景時間設定在二十一世紀中葉,時光機器是那時最先進的發明,精研中世紀史的牛津大學女歷史學家為了弄清楚一些疑難問題,便乘坐時光機器來到十四世紀早期的英格蘭,但她來的不是時候,黑死病正在歐洲蔓延,而時光機器又出了問題。這部小說被公認為近十幾年的最佳科幻小說之一,還獲得了雨果獎在內的多個科幻小說獎。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二十世紀的末日文化受科學發展影響甚大,人們擺脫不了對于末日的擔憂,但不再接受那些傳說的方式,而是訴諸于理性。影片《2012》的靈感來自于瑪雅人的歷書,但末日降臨的方式,是太陽中微子大爆發引起的地核變化,而導致了海嘯、火山噴發和超強地震。但導演不能善始善終,對于危機的處理,他還是忍不住從《圣經》里借來橋段,人類模仿諾亞制造了巨大的方舟,而且沒有忘記帶上各類動物,只不過,這里的方舟不是木制的,而是鋼鐵怪物。
《先知》宗教意味很濃,但有意思的是,主角是個不信教的天文學家,而且跟當神父的老爹關系不睦,而最終,這部影片里地球萬物毀滅于太陽活動的變化。《地心歷險記》里,災難來自于地心鐵核的停轉而引發的地球磁場消失。《變心金剛2》里,來自于外星的巨大機器人則想要吸干太陽的能量。
還有一類是與彗星和小行星有關的,既然它們能在6500萬年前滅絕恐龍(對恐龍滅絕的解釋之一),那么心平氣和地思考一下,人類其實也沒有理由幸存,《天地大沖撞》和《世界末日》都是這套理論的衍生品。近些年通過越來越精確的天文望遠鏡,科學家發現,能夠造成巨大災難的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很多。
末日恐懼成“末日邪教”
科技是人們擔心的另一個源頭,超級疫苗有可能變異為超級病毒,而人工病毒有可能成為野心家和政府的發財工具,核武器就更不安全。《我是傳奇》里,治癌靈藥就成了毀滅人類的病毒,《守望者》里,核武器終結了人類歷史。而《終結者2》中,機器人在獲得自我意識后,向人類發動了核攻擊,只有極少數人活下來,但只能躲在地下和潛艇里。
不得不提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以理性方式看待末日,或者把對末日的恐懼消解在電影和其它藝術作品中。也有人走火入魔,玩起了末日邪教。末日邪教這個詞是學者約翰·羅夫蘭德在1966年發明的,他在研究了統一教之后,寫成了《末日邪教:關于信仰的皈依、改換和維系的研究》一書,這個詞因為來得及時,很快就收入到了《宗教與社會百科全書》里。末日邪教的共同點是,專橫而能說會道的領袖加盲從的信徒,不能抵抗對于末日的恐懼,他們在預測好末日到來的具體日期后,一場大規模自殺或謀殺的慘劇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在這些末日邪教中,最臭名昭著的當屬人民圣殿教和太陽圣殿教。
關于末日的藝術作品,在上世紀末曾經火爆一時,這也難怪,宗教里有千年輪回的說法,世紀末總是跟災難有關,人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情緒的定期發作也就找到了理由,好萊塢和相關文化產業更樂得借此做點文章。而在此以后,人們的熱情消耗殆盡,末日文化也就只能暫時退潮了。這次《2012》和《先知》帶動末日文化卷土重來,似乎娛樂元素大于恐懼,里面既有文化周期性回潮的原因,又有來自于好萊塢特效科技炫技的沖動。一向喜歡把人類往火坑里推的羅蘭·艾默里奇(災難片《哥斯拉》《獨立日》《后天》的導演)這次在《2012》里制造了這么多驚人場面,才燒掉了2億美元。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