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近日發布的輸入食品檢驗結果顯示,一批來自日本群馬縣的蒟蒻粉含輻射物,這是臺灣自開放進口日本“核食”后的首例。
據臺媒15日報道,14日檢出的這批食品含微量輻射物銫-137、銫-134,每千克各4.8貝克。雖然輻射物未超過規定標準,但臺當局“食藥署”仍建議業者退運或銷毀。
根據臺當局現行標準,銫-137和銫-134總和限量為:飲料及包裝水每千克10貝克、嬰兒食品及乳制品每千克50貝克,其他食品每千克100貝克。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后,福島、群馬、千葉等五縣市食品涉遭放射性污染,在臺灣被稱作“核食”。2016年民進黨及其執政的13個縣市曾發聲明表達“禁止核食四原則”,2018年臺灣地區舉行“反核食公投”獲通過。
然而到了今年2月,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宣布開放禁止輸臺超過10年的日本五縣市核食進口,引發臺灣社會強烈質疑。當時即有學者指出,民進黨當局口中說是“因應日本合理要求”,實則開放核食與“萊豬”是討好日美、操弄“反中”議題的產物,結果是人民受苦、民進黨享受政治利益。
(制作 樂小敏)
責任編輯:【羅攀】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 11000002003042號]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