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4日電 這幾年,臺灣適婚男性通過中介大量迎娶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外國籍媳婦,由她們所生育的“新臺灣之子”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孩子們身份認同的困擾。
中時電子報援引臺教育主管部門的最新統(tǒng)計顯示,當下島內中小學的“新臺灣之子”人數(shù)已經(jīng)突破八萬人,而且人數(shù)每年以20%的速度在成長。預估2009學年度,全臺中小學中將突破十五萬人,預估到一百年,每四個學生中就有一位是“新臺灣之子”。
“洗澡的故事”在臺灣重演
美國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黑人小孩因為同儕歧視,回到家一直躲在浴室,等到家人發(fā)現(xiàn)時,他已把自己的身子擦破,鮮血染紅了整個浴缸,然后他哭著告訴家人,“我已洗了這么久,為何皮膚還是黑的?”當逐漸增多的“新臺灣之子”走入校園、社會之后,會不會出現(xiàn)膚色歧視甚至族群排斥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在他們的作文或日記本上出現(xiàn)“我每天洗澡,為什么他們還是嫌我臟”的字句?
“趕快啊,上學快來不及了!”十二年前從泰國嫁到臺灣的秋慧,每天早上作完生意后,又匆忙趕回家,推出破舊的自行車,也不知道從哪里找來一個鐵架子放在后座,就把女兒放在上面,騎著載送到學校后門上課。三年來風雨無阻。
“女兒長大了,后座的鐵架子太小了,必須蹲坐著很不舒服,經(jīng)常抱怨。”秋慧想換一輛新的自行車,每天盤算著要省多少錢才能買。而她身上的衣服一穿再穿,有點破舊、寒酸,女兒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卑。她不喜歡和媽媽走在一塊兒,上學頭總是低低的,碰到有人打招呼,頭擺得更低。
女兒:叫爸爸再買一個媽媽
另一個個案發(fā)生在臺北縣,一位越南籍媽媽向經(jīng)常前往輔導的社工表示,她寧可讓孩子回越南,也不要讓她在臺灣受到歧視。這位媽媽表示,她當初懷抱著美夢來到臺灣,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和理想出入太大,夫家全家人都把她當成是買來的長工,連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都對著她說,“如果你不乖,就叫爸爸再買一個媽媽”。
這個外偶哭泣著說,她的婆婆明白告訴她,花錢買她是要她在家做長工,女兒在臺灣變成了“長工的女兒”,在學校受到排擠;婆婆甚至要求先生與她離婚,以杜絕鄰里街坊的閑言閑語。
生來皮膚黑 常被同學取笑
在臺南,一位泰國媽媽也難過地說:“她的兒子皮膚比較黑,外觀看上去就像在臺打工的泰勞,學校同學們都笑他是外籍女傭與老板生的私生子,常常取笑他,使他的心情悶悶不樂,好像得了憂郁癥,功課怎么好呢?”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