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人士水皮的觀點更偏激,他認為,創業板公司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水皮稱,因中美國情不一樣,按照美國模式來運行創業板,必定產生扭曲。在美國,創業板的上市是在優質企業資源耗盡的情況下,管理層為了擴大上市公司的規模、獲取更大的收益而設立的。創業板公司在美國上市快,退市也快,市場沒有泡沫。而在中國,創業板的開立卻是在市場上仍存在大量優質公司的情況下創立的,大量優質企業尚未上市、但市場高科技企業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降低上市公司的門檻,便使得創業板魚龍混雜,摻進了很多不夠上市資格的公司,“可以說,現在創業板的成長性,連主板市場都不如”。
創業融資
變“造富基地”誰之過?
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曾經懷著美好的理想而面世,其初衷是為“高新企業提供融資平臺”。但自首批創業板上市以來,對創業板變身“造富基地”的爭議不絕于耳。
關于創業板的定位問題,在今年3月發布的《創業板推薦工作指引》(下稱《指引》)已有明確定位:創業板推出的目標是實現國家創新戰略,推進產業升級,創業板為創新型高成長企業提供融資平臺。《指引》明確了九大鼓勵類行業和謹慎推薦的八大行業,其中九大鼓勵類行業分別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等領域。而對于金融、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以及國家產業政策明確抑制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行業,保監會則要求機構在推薦時,應依照創業板的定位進行嚴格的核查論證。根據《指引》的闡述,創業板應當著重創新型企業,尤其是企業自主性創新能力和成長性至關重要。
創業板偏離創立的初衷,業內人士認為,這與發行制度、股民心態等都有關。
新股發行制度從一開始就被指存在詬病。袁幼鳴稱,目前所謂的核準制,實質上仍是審批制。目前新股上市實行的行政審批和券商通道,未能讓民營企業形成平等和充分的競爭。水皮則指出:“目前實行的新股發行制度,使得券商、承銷商、PE可以合謀,人為地制造泡沫,造成了現在的三高現象。”
東吳證券分析師唐婉珊認為,創業板發行速度過快,審核不嚴,造成了創業板性質上“有點變味”。她指出,每個星期都有三到四只創業板新股過會,其中,很多是本來具備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因為中小板新股“排隊過長”,投行直接建議到創業板上市,造成創業板成了“變相的中小板”。這些公司成立已經近10年,從發展階段看,早已超越了創業階段,正處在發展階段。她認為,造成創業板新股爭相上市的局面,直投、創投公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許在創業板新股的選擇上,應該更偏重剛成立的公司。”另外,IPO過會的審核上也不夠嚴謹,像水產這類公司,跟高成長性質似乎沾不上邊。
世紀證券分析師呂麗華指出,創業板的造富,其實只是“賬面上的財富,并沒有真正生效,創業板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發展到了100家,預示著以后退市也快。一旦退市,所有的股權都變為零。”
另外,中國股民普遍存在的投機心理,也助推了創業板的爆炒。“中國市場大多數投資者都是投機者,而且是鞠躬盡瘁地投機。”業內人士稱。(記者 詹麗冬)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