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頭】一聲槍響,千年帝王根基轟然崩塌,一個時代結束。這聲槍響,就是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然而,究竟是誰打響了這開天辟地的第一槍呢?
【解說詞】“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句口號,相傳來自元朝末年。將近六百年后,大清宣統三年,農歷辛亥的中秋節前,人們再次悄悄傳起這句話。
【解說詞】放出風聲的是湖北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八月十五,是西歷10月6日,經兩大革命團體商定,就在這天發動起義。但由于革命黨人準備不足,起義只好計劃延期到10月16日。
【解說詞】10月9日上午,革命黨人孫武在漢口寶善里的一棟小樓秘密制造炸彈,卻不慎引起爆炸,令起義消息泄露。清政府下令全城搜捕革命黨人。形勢萬分危急。
【解說詞】10月10日晚,駐武昌中和門內第8鎮所屬工程兵第8營營房里,發生兵士嘩變,全營振動,槍聲四起。不少史料記載,危急時刻,熊秉坤立即以該營革命軍代表的身份率先發難,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同期聲】熊秉坤之子 熊輝:那個群龍無首啊,那怎么行呢,所以就逼著他非跳出來不可。因此,他才在這么一個困難,革命面臨夭折,力挽狂瀾,打響了第一槍。
【解說詞】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接見了熊秉坤。據說,他向當時在場的革命黨人這樣介紹熊秉坤:
【同期聲】熊秉坤之子 熊輝:我(孫中山)給你們介紹,這位就是打響武昌第一槍的熊秉坤。
【解說詞】熊秉坤從此得名“熊一槍”。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說法,也逐漸深入人心。 然而,也有說法稱,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并不是熊秉坤。
【同期聲】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 章開沅:誰帶的頭啊,熊秉坤,再加上其他的人,也不是熊秉坤一個人,那第一槍不是熊秉坤打的,是程正瀛打的。
【解說詞】程正瀛,字定國。湖北省鄂州人。早年投入湖北新軍工程八營當兵。1908年他加入共進會,并任工程營革命軍第二正隊第五支隊隊長。在民國創立后,被授予一等功。既然說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是程正瀛,后來為什么又成為了熊秉坤呢?
【解說詞】其實,對“熊秉坤打響首義第一槍”之說發出異議的,不僅有多位辛亥首義參加者,更有來自熊秉坤本人早年的紀實文字。其中熊秉坤呈交湖北革命實錄館的《前清工兵八營革命實錄》對1911年10月10日起義前后的情節有詳盡記述。
【解說詞】10月10日傍晚,工程營營房內,官兵正在擦拭槍械,暗中整裝以待。這時,一貫敵視革命的排長陶啟勝帶著哨兵進屋巡查,見金兆龍和程正瀛等人荷槍實彈、頓生疑心,便高聲斥問想干什么, 金兆龍一語雙關地回答準備不測。
【解說詞】陶啟勝大怒,上前奪槍,與金兆龍扭打起來。金兆龍大喊還不動手,更待何時。
【解說詞】在一旁的革命黨人程正瀛本來想開槍,但恐傷及金兆龍,便用槍托猛擊陶啟勝。陶啟勝知情不妙,慌忙奪門而逃。程正瀛舉槍便射,“砰”的一槍打中陶啟勝,也打響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第一槍”。
【解說詞】子彈飛出,一切都必須開始了。此時,正在另一營巡視的熊秉坤聽到槍聲,知道起義已經發動,馬上趕回本部營地鳴笛集合隊伍,隨即對著天空連放三槍,宣布起義。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就這樣在意外和倉促中爆發了。
【解說詞】連這些熊秉坤早年的記載,都證明了打響第一槍的人的確是程正瀛,為什么后來社會普遍認定是熊秉坤呢?這還與革命領袖孫中山有關。1918年10月10日,孫中山在上海《晨報》當日專刊發刊詞中的國慶咨文中再次提到了熊秉坤。
【同期聲】熊秉坤之子 熊輝:今日何日啊?此非我黨革命同志熊秉坤打響第一槍發難之日乎?他又是孫中山先生說的。
【同期聲】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篤勤:因為孫中山是革命領袖,他的影響很大,所以他說是熊秉坤打響第一槍,當然社會就認可這一種說法,所以就廣泛流傳開了。后來就是熊秉坤原來也沒有承認自己是打響第一槍的。
【解說詞】1912年,熊秉坤寫的匯報材料里,這樣描繪程正瀛開的這一槍:“此即首義第一聲也。”
【同期聲】熊秉坤之子 熊輝:我父親怎么說啊,不是我打第一槍,是他(程正瀛)打第一槍。……他(熊秉坤)思想不通,覺得這個名我不應該承當啊,他說這是別人啊,別人在我先前打,他總是想到從時間上來看問題,單單從時間上來看問題,就沒想到這個問題應該全面地看問題。
【解說詞】但熊秉坤的否認隨著時間轉移而有了變化。從否認到承認打響第一槍,大約經歷了10年左右的時間,熊秉坤20世紀20年代以后發表的多篇憶及辛亥首義的文字,與1912—1913年間撰寫的一些文章,在誰打響首義第一槍問題上大相徑庭,其總的趨勢是,打響第一槍的人物,從程正瀛演變為熊秉坤。
【同期聲】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篤勤:孫中山這樣說了以后,他(熊秉坤)也開始在材料中這樣寫。
【解說詞】熊秉坤1912年撰寫的《前清工兵八營革命實錄》稱起義前夕自己在樓上取槍時聞槍聲四起,又記述二排士兵程正瀛槍擊二排長陶啟勝,其后熊秉坤自己才下樓,吹哨集合。而在1957年發表的《辛亥首義工程營發難概述》中則說自己在樓上巡查,見二排排長陶啟勝迎面跑來。文字記載為:“熊開槍對其射擊,陶下樓逸去”。
【解說詞】打響“首義第一槍”的人,從程正瀛已改變為熊秉坤。
【解說詞】可以佐證10月10日傍晚工八營發難實況的,還有報人胡石庵根據工八營發難參與者朱思武的陳述撰于1912年農歷二月的《湖北革命實見記》。
【解說詞】朱思武10月11日凌晨對胡石庵陳述的工八營發難經過中,提到最先與清方軍官扭打并槍擊者,是金兆龍、程正瀛等,沒有提及熊秉坤,這與熊秉坤早年的文字記載相一致。
【同期聲】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篤勤:后來有人提出質疑的時候,他(熊秉坤)曾經表示,就是我不是為我自己爭,我是為孫先生爭。
【解說詞】那個真正打響了武昌首義第一槍的程正瀛并沒有革命到底,后來他投靠袁世凱,參與迫害革命黨人。1916年被革命黨人抓獲,五花大綁沉尸江中。這一段并不光彩的歷史,讓正史對他采取了回避的態度。熊秉坤則正式成為了這個“首義第一槍”的擊發者。
【同期聲】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篤勤:原來就認為,打響第一槍就是實際發動過程中發出信號這一槍,是這樣來理解的,當然現在這樣一種理解通過學術界的考證,已經證明是程正瀛,而不是熊秉坤,這個打響第一槍有很大的偶然性,熊秉坤作為工程八營的革命總代表,他不因為沒有打響這個偶然性的第一槍而改變他在起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說詞】熊秉坤在辛亥首義后又參與了武漢保衛戰、護法運動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1927年參與北伐,后任職國民政府。解放戰爭期間,通電反對獨裁,推進和平進程。解放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武昌起義功臣熊秉坤在湖北病逝,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