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1年到1949年,在短短三十八年的中華民國歷史上,曾經先后出現了八位大總統。清朝皇帝推翻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在此后,多如牛毛的大小軍閥,都想自立為王,導致各地戰火不斷,國家四分五裂,他們走馬燈似地更換,更是讓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兩千多年的皇權統治留給這段歷史的是關于帝制的探索和掙扎。
隔斷一、推翻帝制的臨時大總統
解說:“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任儀式上,他莊嚴宣讀了這段總統誓詞。成為中國皇帝被趕下臺之后的第一任大總統。盡管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的就任,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但是南京臨時政府中卻摻雜了很多立憲派和舊官僚。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馬勇)所以我們就看南京臨時政府的這個政府名單,每一個部,只要他的正職是革命黨,他的副職就是立憲黨人,如果他的正職是立憲黨人,副職就是革命黨,那么從這里邊,我們看這個名單就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立憲黨人是全力的支持革命,是支持孫中山成立這個南京臨時政府,但是我們還別忘了一條,這個政府按照孫中山的想法是不能叫臨時政府的。
解說:1912年初到南京,擔任總統府的秘書處工作的吳玉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 :“這個臨時政府,既有立憲黨人,也有官僚軍閥;但革命黨人還是占主要地位。它是一個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政權。”盡管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南京臨時政府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加了“臨時”二字的政府和總統職位卻讓此時的孫中山在履行職責的時候有些一籌莫展了。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馬勇)孫中山講我成立政府就是政府,怎么能叫臨時政府呢,但是立憲黨人就說還是臨時吧,正式的政府等待未來吧,就這么搞的,那最后孫中山只能是屈服了。一開始講不能叫總統,應該叫做總司令,總司令怎么行呢,總司令沒有外交權,我還得給外國人交涉呢,最后說那就叫臨時大總統,那么這么一搞的話,實際上當然后來孫中山講,南京臨時政府許多事情沒法做,因為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就約束他,外國根本不會和他打交道的。
解說:盡管南京臨時政府面臨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但是仍然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來改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變革。此時,孫中山的堅持并沒有讓南京臨時政府擺脫內憂外患的困境,列強的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都讓這個建立之初的民國政府開始力不從心了。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馬勇)等到清廷內部達成妥協之后,列強的姿態已經很明白了,那就肯定要重建一個中國的這種統一政府嘛。所以說南京臨時政府只好在這個過程當中去結束,那么這種結束,我們很公平的講,孫中山并沒有別扭,并不是說孫中山好像讓位,像我們今天講的孫中山讓位,好像覺得袁世凱很不是東西,沒有這回事,孫中山是很坦然的面對這種權力的交接,因為革命黨很早就有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身退嘛,他們并不是完全為了自己的私利去追求革命,因此孫中山在退位的過程當中,在退讓的過程當中,孫中山很坦然的。
解說:坦然走下總統位置的孫中山并沒有就此放棄他對中國未來道路的探索,作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窮其一生,都只為一件事而努力奮斗,這就是“起共和而終帝制,振興我中華”。
隔斷二、功過是非袁世凱
解說:這座位于外交部街石大人胡同的迎賓館是清末為了迎接德國王儲訪華而專門修建的,由美國建筑師設計,西洋模式的建筑風格在這里顯得雄偉而新穎,今天這里已經沒有了當時的繁華,但建筑中透出的歷史痕跡仍然依稀可見。1912年的3月10日,就是在這座迎賓館內,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據說為了在北京就任大總統,袁世凱還頗費了一番周折。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章伯鋒)袁世凱不愿意離開北京,因為他老巢在北京,他的軍隊也都在北方,他離開北京,他到了南方革命黨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他心里也沒底,他也有點害怕,所以他就想辦法制造兵變,他就指使他的北洋軍隊,在北京地區,保定,天津,主要在北京鬧事。這樣袁世凱就威脅革命黨人說,北方的情況離不開我,要離開我的話這個局面就不可收拾,而且北京是很多公使、外國人住的地方,要鬧出大的簍子來對咱們就不利了,他嚇唬著革命黨人收回要請他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決議。
解說:袁世凱在北京順利就任了臨時大總統,后來又經過議會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的正式大總統。作為大總統的袁世凱在他的這段政治生涯中并非一無是處,他進行的一系列頗有成效的改革,也讓當時的中國社會有了一個短暫發展的時期。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章伯鋒)袁世凱統治時期做的工作,應該說是民國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他對辛亥革命以后所實行的一些所謂實業救國的大政方針的一些做法,也就是革命黨人他們積極的通過立法、什么公司法,這個法那個法都是有關資本主義體制下的一些法律方針,很多都是在民國初年通過的,也就是在袁世凱當政的時候議會通過的。
解說:盡管如此,但是在他統治的后期,卻因為心底固執的皇帝夢,而把他徹底拉入了歷史的谷底,成為袁世凱的政治生涯中一個無法忽視的敗筆。
采訪(袁世凱六弟袁世彤曾孫 袁曉林):他這個稱帝呢,在我們袁氏家族里面,比較一致的看法,(稱帝)是錯的不應該的,你已經是終身大總統了,稱什么帝呢。在主觀上是不是有欲望欲膨脹,傳宗接代這種也不好考究,反正袁家人對這個事情,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不對,做錯了,不管你是君主立憲也好,封建皇帝也好,不管什么也好,都是不對的。
解說:歷史無法改寫,袁世凱在他的大總統生涯中的種種也已蓋棺定論,對錯是非任由后人評說。
隔斷三、不愿當“黎菩薩”的大總統
解說:這里是位于北京東廠胡同一號院的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時期,他的主人是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如今,院子里已經很難找到當年的痕跡,但仍然可以從規模判斷出主人當年的顯赫身份。袁世凱退位后,時任副總統的黎元洪順理成章的當上了新一任大總統,但是當時國務總理段祺瑞的勢力非常強大,所以總統黎元洪的權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段祺瑞的牽制。盡管如此,愛才如命的黎元洪依然狠抓精英人才的培養。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章伯鋒)段祺瑞控制著北京政府,他手里有軍隊,又控制著北京政府,所以黎元洪也沒有多大的權力,徒有虛名,但是他還不愿意當一個,他也不愿意像袁世凱時代那樣的什么都不管的菩薩總統,他有時候還要管管事,這個時候他就在參戰問題上就跟段祺瑞鬧的很兇。
解說:矛盾激化之后的大總統和總理之間隨后開始了一場權力的較量,這場被稱為“府院之爭”的較量,最后在張勛復辟的一場鬧劇后宣布結束,大總統黎元洪被趕下臺,馮國璋成了代理大總統,而段祺瑞卻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擔任了國務總理。在后來的政治變革中,馮國璋也最終被段祺瑞脅迫下臺。
隔斷四、熱衷國學的大總統
解說:1918年,在選舉民國第二屆總統之際,段祺瑞、馮國璋相持不下,一向兩面都不得罪的徐世昌遂作為“理想人選”得任總統。為此徐世昌還請示早已退位的溥儀,“得其恩準”。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章伯鋒)徐世昌因為是元老,袁世凱當時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世昌是元老之一,他是文的。 在北洋的系統當中,應該說他的文化水平最高了。
解說: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后,徐世昌便成為曹錕攫取統治地位的障礙,被逼下臺。此后,徐世昌回到位于天津的公寓,過起了詩、書、畫陪伴的“隱逸”生活。他文章詩詞書畫皆精,這位大總統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從政,或許中國歷史上會多了一位國學大師。
隔斷五、“走馬燈”式的民國總統
解說:民國的大總統走馬燈式的變化,使中國的政局陷入了軍閥混戰的狀態。曹錕作為民國時代的賄選總統,他“過把癮”式的總統生涯更是沒有任何政績可言。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馬勇)民國到了1920年代,徐世昌以后的幾個總統,都是笑柄性質的,沒有什么意義的,像曹錕,曹錕完全就是我就想當個總統,我就想當,所以他就花錢去買選票,他就是我就想過過總統癮嘛,他當了總統干嘛去,他也搞不清楚。因為那個時候已經不是原來的這么一種感覺,就經過袁世凱,黎元洪這之后,各省的地方的力量已經發展的非常強烈。
解說:在曹錕之后,民國的政壇上又先后出現了蔣介石,李宗仁來執掌大權,但都沒有能夠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力挽狂瀾。在民國的歷史中,我們盤點歷任大總統 ,將他們的人生經歷放在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凸顯出來,牢牢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在感慨昨天時、對今天更多一些了解和更深一點認識。
編導:閆欣雨 攝像:胡星